我看中國企業家的集體人格(1)(1 / 1)

第二部分

財富的靈魂--那些影響企業家命運的理念

--劉東華16年卷首語精選

從1996年二次創業以來,劉東華社長先後撰寫了一百三十多篇卷首語,其中的一些理念和篇章,影響了不少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們從中遴選出部分篇章,作為那個時代的記憶,也作為這個階層的鏡像和思想演變簡史。

2010年

我看中國企業家的集體人格

經濟學家周其仁在回顧改革開放30年時,認為鄧小平做的最偉大的事情之一,就是把企業家請回了中國。周其仁還說,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社會階層構成中唯一的變化,是前麵沒有企業家這樣一個群體,後麵出現了這樣一個群體,而這個群體一經出現,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曆史的創造者,成為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和商業文明的主角。

沒有人否認,企業家是我們這個社會學習能力最強、進步最快的群體之一,是今天這個時代創造價值最大、承擔責任最多的群體之一,更是中國3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市場持續繁榮、硬實力奇跡般躍升的核心支撐力量。奇怪的是,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也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說到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往往是褒貶不一,甚至苛責多於理解,沒有一俊遮百醜,隻有一醜遮百俊,總之是連基本的客觀都很難做到。這究竟是為什麼?

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這樣看很正常。人家看中國都是帶著有色加變形眼鏡的,何況是看年輕幼稚、不但會搶他們的生意、還可能一不小心就砸了他們飯碗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