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帝,就算骨折了,也不能放下朝中大事休養。

剛開始一段時間,大臣們要辛苦一點,薑清嶼不去上朝,奏折送到鳳儀宮,他批閱。

有時明非綰怕他累著,也會給他讀奏折,他可以閉目假寐。

大多數還是親力親為。

平州那邊損失慘重,地下埋了很多人,挖根本挖不完,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沒那麼多人力物力耗著在那兒。

因此,平州隻能放棄。

把幸存者的人遷移出來,若是有親朋投奔,也可以投奔親朋。

願意按照朝廷的安置,可以把他們安置到北寒那邊,雖然寒冷,地域遼闊,隻要願意幹活就不怕養活不了自己。

給地,給房子,隻要他們願意去。

願意去的不多,不願意的一大堆。

都知道北寒是流犯之地,他們都不願意吃苦。

也有些無親無靠的,沒地去,隻能服從朝廷安排,去北寒。

至於那些孩子,基本留在慈善堂。

慈善堂這個名字,還是薑清嶼題字的。

他不題不行,墨都磨好了,還是皇後親自磨的,怎麼也得給皇後這個麵子。

再說了,這個慈善堂不錯,是個好地方,收養那麼多孤兒,以後培養出來,是大薑的棟梁之才。

就算主要是醫術,多出幾個大夫也是好的。

這次救災薑清嶼也察覺了,大夫確實少了。

禦醫院那麼多人,宮裏就他們幾個主子,根本用不上他們,可以安排去慈善堂上課,也可以在京城開一個對民的醫館。

那些文武大臣不是最喜歡請禦醫院的人去看病,他們拿著自己的俸祿,給別人看病,錢還落不到他的庫房中,就覺得很虧。

出了點事事情,國庫空虛。

要錢沒錢,要糧沒糧,要人沒人。

若是醫館的營收算自己的,給禦醫們再來一份俸祿,豈不是能掙不少錢?

薑清嶼把這個想法和明非綰說了一下,明非綰覺得可行。

畢竟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

隻要生病就需要吃藥,需要看病,需要大夫,需要銀子。

禦醫看病診金高,普通人請不起,有錢人可不會看不起,不過是身份不夠,臉麵不夠大。

都說了是治病救人,他們隻管治病就行了。

如此一合計,夫妻倆覺得可行。

要在京城建一個大醫館的消息,很快傳出去,禦醫院的人皺眉,不少人覺得有失身份,到時候那些有錢的豈不是都可以看病?

他們可是隻給貴人看的。

富戶滿身銅臭,他們覺得不好。

也有人暗暗鬆了口氣,宮裏就那麼幾個主子,又不可能天天生病,而且他們發現,皇後娘娘也會醫術,而且不是她謙虛的那種,略懂一二。

他們覺得比自己還厲害。

有這樣的皇後在,看病還需要他們?

每天沒事做,他們不少人覺得一身本領無處發揮,很是鬱悶。

明非綰讓人打聽了一下禦醫院那邊禦醫們的態度,不少人頗有微詞,有微詞的這些人,被明非綰記在小本本上。

也有些人是願意去的,他們一表達這個意思,便被那些不願意的人給討伐。

明非綰嘲笑,一群吃白飯的,在禦醫院摸魚偷懶,白學了那麼多年的醫術,不去治病救人,就想著在禦醫院養老。

這樣的人,一看就不是真的有仁者仁心的人。

知道有人不滿,等醫館修建好之前,明非綰讓薑清嶼表示可以自願報名,若是願意去的,現在可以安排職位,自己擅長什麼,為期三天。

有不少年輕人報名,也有些在禦醫院被打壓的。

還有些年紀大了,不想動不動就被威脅砍頭的那種,還是及時離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