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發現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猶豫過程當中流逝了,對於我的傷害就是會養成躊躇不定,猶豫不決,覺得一個習慣總是比較於患得患失、缺乏冒險精神,從而會導致加重自己的猶豫不決。
其實決定好了之後,真的是要不被打擾的立刻去做的。養成一個立刻去做的習慣,你會越來越喜歡自己。
但若是不小心錯過了很多時間,不要為已經流逝的時間而可惜,這會促使你錯過更多。我要學會的就是,要為爭取以後的時間做準備,或者是立刻去做,忘掉心中的猶豫,然後勇敢的去冒險,不必有什麼計劃,結果自己承擔。就是想辦法形成一種果敢的直覺之力,這會幫你節省掉很多的時間,也會給你帶來很多的信心。
我不想找什麼借口,我確實是因為省錢的事情吧,然後會做很多攻略,各各種比價。然後為了省三瓜兩棗的,浪費了很多很多的時間。當然我也想痛痛快快的,不在乎價格,然後就買了,但是這是我長久以來因為有些許的貧窮,而造成的一個習慣。
他並不可恥,隻是會帶來很多的麻煩。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認為我們的選擇很多,但其實歸根究底是由於受各種各樣的限製,我們其實是沒得選的,但有時我們看似沒得選,卻總在做一個非常重大的一個決定,其實是有選擇的權利的。
也是換一種思路來想,是老天想讓你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會給你帶來各種各樣的事情去影響你,倘若你被影響了,你也不要難過,你要想辦法回到你應該走的這條道路上,這樣你就會輕鬆很多。
如果你隻是貪圖懊悔,或者是被不小心引導到各種各樣的地方,忘了回來的路,那可能這就不是你應該做的,或者他最終應該屬於那個更堅定的人。所以才要學習,學會堅定啊。
但其實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學習,我覺得我是有很多收獲的,特別是從痛苦中找尋一個比較安全的出口而走出了一種焦慮和抑鬱的情緒之中。如果我繼續沉浸在自責中,會導致我自己對自己更加的厭惡,本身沒那麼嚴重的事情,本身很好的事情,本身自己沒做錯事情,本身還可以很快樂的時光,就全都用在自我消耗上。
我討厭自我消耗。
那其實我想說什麼呢?我想說堅持學習是很正確的事情。並不是因為我的耳根子很軟,很聽勸,也並不是因為我不堅定,容易受別人影響。也並不是因為其他的別的什麼原因,隻是因為他讓我真的找到了一個出口。讓我找到了,我應該怎麼樣去做。
我很喜歡一個成語叫做兼聽則明。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是吸取著各種各樣的意見,但是他們總會給我一些矛盾和衝突,讓我產生一種就是糾結或者是說矛盾的這樣一個情緒,因為這個道理呀,前一秒我認為是這樣的,下一秒他可能換了另外一個麵孔。也許就是像觀音菩薩那樣,真理有千麵吧,但是對於我來說,就導致了,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那我就會陷入懷疑,到底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然後各種消息魚龍混雜,真假參半,讓人難以看懂,難以琢磨。再加上自己性格的不確定性,特別是不自信,就很容易懷疑自己。
然後就在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我突然一下子也不是一下子經過了漫長的成績與學習慢慢的好像明白了,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其實對錯這個東西,嗯,你應該是沒有那麼沒有那麼明確的界定,重要的是沒有標準答案,有的隻是選擇一個你舒服的方案。
對,就應該是這樣的。很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你隻要選擇一個讓你舒服的方案就好。不要像之前學習的時候那樣死板。什麼都需要給你界定一個明確的標準。生活不是考試,沒有完全的標準。
又想起一個非常有名的作家,就是寫那個《明朝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他最後一章寫的是徐霞客,我想想我剛才還想去尋找一下他說的是什麼來著,但是我又一想沒有必要,我總是在這些細枝末節上想盡可能的回答的完美,做的完美,但是沒有必要,重要的是我此刻能回憶到的什麼是什麼,就是他說的是,人應該是以自己想要的這種生活方式生活下去就是一種成功。
就像他說的,曆史沒有團圓的結局。曆史是有它的背景的,我們並不比古人聰明,古人的生活也是一分鍾一分鍾的過的,隻不過它體現在一本書上,可能就是翻過一頁就是無數人的一生。我們現在可能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是我們站在現在的角度往回看,但其實身處當時,說不定我們做的還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