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管十年變遷
回顧、變局和展望
2012年監管政策放鬆宣告大資管元年開啟,至今我國資管行業已經走過了十年高速發展之路。2022年全球資本市場的劇烈動蕩伴隨資管新規的全麵實施,給中國資管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各類產品和策略表現低於預期,居民理財風險偏好快速下降。展望未來,新一輪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正在鋪開。中國資管行業要摒除急功近利的短期做法,回歸代客理財的本源,以人民為中心,真正打造客戶喜聞樂見的資管產品。
一、回望:十年高速發展,起步於行業擴張,回歸於資管新規
2012年,原保監會、證監會等監管機構接連發布《保險資金投資有關金融產品的通知》、《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等資產管理政策,適當放鬆了資產管理機構投資領域限製,理財、信托、券商資管、基金子、保險資管等資管機構相互鏈接,大資管元年自此開啟。伴隨著居民財富快速增長與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的剛兌型資管產品(如銀行理財、報價型券商集合計劃、預期收益型基金專戶、融資類集合信托計劃等)滿足了居民大部分的中低風險理財需求,以權益公募基金為代表的風險資產滿足了部分居民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需求,大資管行業規模
不斷擴張,從2012年的26.2萬億元上升到2016年111.6萬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44%。
2018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發布,建立在資金池和攤餘成本法基礎上的報價型剛兌產品逐步成為曆史,風險和收益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的割裂與扭曲得到修正,剛兌舊時代結束,資管行業回歸其本源:受人之托,代人理財,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全麵淨值化時代開啟。與此同時,2018-2021年國內債券收益率整體下行,權益震蕩牛市,資產端的良好收益表現助力了淨值化穩步推進。以銀行理財為例,截至2022年年底,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6.40萬億元,占比95.47%。
大資管高速發展十年,與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快速積累息息相關,同時也借助了政策、製度紅利的東風。
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進程
負債端來看,中國經濟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居民財富快速積累,我國不變價GDP增速平均值超過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維持在8%左右,疊加居民理財意識覺醒,整個資管市場需求旺盛。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改革推動居民存款搬家,以餘額寶為代表的無風險利率逐步下台階,也進一步推動了資管市場的持續擴容。
無風險收益率逐步下行
數據來源:Wind,交銀理財
資產端,
與經濟高速增長相對應的,城投、地產等主體提供了高票息資產(債券和非標),市場紅利進一步助推大資管市場規模擴增。
與此同時,種種機製和政策紅利如資金池、剛性兌付、基金免稅等,助力資產端和負債端在大資管鏈條上形成有效互動,實現了行業大爆發。
回望過去十年,我們可以梳理出來這樣的關鍵詞:
2012-2017年,機製紅利下的“剛性兌付”引領行業規模高速發展;2018年開始的“淨值化”轉型則促使資管回歸本源,但舊模式下的行業慣性還在,剛兌不再但預期仍存,銷售導向和規模為王的衝動不減;2022年劇烈震蕩的資本市場則打破一切虛妄的追求:沒有產品和策略可以穿越整個周期,沒有明星投資經理可以永遠閃耀,不符合風險收益原理的短視行為最終都要付出代價。
二、變局:市場遇冷,行業反思,告別舊模式
2022年以來,外部美聯儲加息縮表、俄烏衝突引發能源供給衝擊等多重因素共振使得資本市場出現大幅波動,紅極一時的各種策略如固收+、CTA、量化指增、明星公募等紛紛失效,資管產品表現大幅低於預期。
2022年全年看,萬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全年收益-21.03%;萬得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指數全年收益-5.07%;全年理財平均收益率2.09
%,跑輸上市銀行3.22%的平均個人定期存款利率,理財產品規模較年初下降1.4萬億,是資管新規以來銀行理財首次出現負增長;非標集合信托產品也頻繁展期並打破剛兌。全市場無風險剛兌資產基本絕跡。受此影響,我國居民財富管理風險偏好大幅下降,超額儲蓄顯著提升,居民資金全麵回流存款。根據央行統計數據,2022年全年,居民部門新增存款17.84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