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下銀行理財新特征:對衝需求強勁、產品創新不斷、營銷力度加大(1 / 3)

◎波動下銀行理財新特征

對衝需求強勁、產品創新不斷、營銷力度加大

銀行理財一直是大資管行業中一支難以忽視的力量。

根據《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報告2022—2023》,2022年在全球資管市場大規模回落的背景下,中國資管市場總規模仍然保持穩定,實現增長0.1萬億元,達到133.8萬億元,又一次創下曆史新高。而中國理財網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顯示,截至2022年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7.65萬億元,較年初下降4.66%。

可以看出,銀行理財在整個大資管市場中占據了近六分之一的份額,但由於市場的頻繁波動,規模下滑,給管理機構帶來了較大的營收壓力。

相比於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資管、信托和保險資管等產品,銀行理財的投資人眾多,且特點突出。

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為9671萬個,且理財投資者整體風格更趨保守。《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顯示,銀行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主要為一級(保守型)和二級(穩健型)。截至2022年底,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數量最多的是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35.44%。

基於上述特點,銀行理財今年以來紛紛以“穩

收益”為目標,打響了規模保衛戰。

新變化:“固收+”從受寵到失寵

“固收+”理財產品自2019年以來一直是最受歡迎的產品。它把股票、可轉債、包括其他種類的成分加在固收裏麵,以達到超額收益的目的,能夠使投資者在比較安全打底的基礎上,獲得α收益的機會。

但2022年,“固收+”產品成了虧損的重災區,吸引力大大減弱。背後的原因一是市場對於固收資產的未來回報開始出現不同的意見。雖然中國仍處於低利率環境中,但央行在多大程度上將繼續推進信貸擴張是存在疑問的。債券市場前景的不確定性還受到快速縮水的信用風險溢價影響。二是直接投資股票的“固收+”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了成長板塊。這些板塊前期經曆了一段時期的快速上漲,估值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從2022年初開始,出現顯著下跌,市場風格由成長轉向價值。

除此之外,債券和股票走勢的趨同已經大大削弱了固收+策略的吸引力。如上圖所示,2020年以來,中國國債和A股的走勢呈現很高的相關性,這使得“固收+”產品的成功越來越取決於個券的選擇能力,從而削弱了產品的總體吸引力。

滬深300指數和10年國債到期收益率變動趨勢

數據來源:Wind

近兩年的股市債市表現均不如人意,導致無論是固收打底的

部分,還是“+”的部分,都未能給投資者帶來滿意的回報。因此,越來越多的“固收+”產品被迫轉向另類投資,但“固收+另類”的策略要想實現預期回報率,還需要考慮監管的態度、管理人獲取和管理另類資產能力和渠道的情況等諸多條件。

新需求:急需衍生品投資工具對衝市場風險

去年以來,銀行理財受股債波動影響,出現了兩次破淨潮,銀行理財客戶隨之加強分化,一部分更為保守的投資者資金回流到存款類保本產品。而對於理財公司來說,市場波動的教訓慘痛而深重,控製回撤,減少波動,成為其資產選擇和投資策略選擇時的主要考量因素,由此帶來對多資產和多策略產品的強勁需求。

在調查研究中,多位理財子人士向21世紀資管研究院表達了銀行理財對於使用衍生品來對衝市場的需求。“但目前由於各地的監管差異,並不是所有理財子都可以投資衍生品”,一位理財子高管表示。

國信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作為理財產品底倉資產,當前十年期國債收益為2.65%,一年期AAA信用債為2.59%,均處於曆史偏低水平,後續進一步擴張產品規模不能隻“卷”固收資產。理財子需創新產品結構。近期股份行理財子發行掛鉤中證500或中證1000的“固收+期權”類產品,本質是在市場震蕩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