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王洪棟:銀行財富管理的三大主品類都麵臨配置方法的升級迭代(1 / 3)

◎中信銀行王洪棟

銀行財富管理的三大主品類都麵臨配置方法的升級迭代

過去一年財富管理市場發生了諸多變化,投資者在經曆一個新的財富周期,財富管理機構也在不斷變革自己。

近期,21世紀經濟報道“對話資管30人-大財富係列”欄目獨家對話了中信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理王洪棟。他深度談及其對銀行理財“贖回潮”、財富管理轉型方法論、數字化轉型如何深入等行業性話題的思考,中信銀行當前的財富管理轉型實踐。

依然看好銀行理財

《對話資管30人》:從財富管理機構的角度觀察,在淨值化和“贖回潮”後,銀行理財在產品創設、形態、結構方麵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王洪棟:總體來看,激烈的變化不是很大,一直在穩定的演進。

首先,從總量來看,我們的感受與大家基本一致,今年5月以來,銀行理財規模開始出現企穩回升跡象。這其中包含兩個因素,一是上半年債市走牛,帶動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回升,資金重新回流銀行理財;二是部分客戶經曆了市場這段調整期和恢複期,對債市周期波動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客觀上完成了一定的投資者教育。

其次,從產品結構來看,有兩類產品增長較好。一是現金類產品規模增長較好,這類產品具有活期替代性,安全性高同時流動性強,成為了客戶避險需求的首

選;二是產品存續期限在一年、一年半左右的低波類產品,這類產品原來在理財產品總量中占比不大,但近期增長較快。

《對話資管30人》:中信銀行對理財產品的態度有沒有變化?

王洪棟:我們堅定認為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會越來越好。第一,固收資產仍然是供給最大的資產類別之一,是容納居民百萬億級財富的重要投資方式,也是老百姓財富管理的基本盤;第二是大部分銀行客戶還是偏好介於存款和股票之間的穩健類投資品,這部分需求始終存在。第三,客戶對銀行理財淨值化會有更清晰更全麵的認識,並逐步接受它。

下半年,在態度上我們會更加積極地推動理財產品的轉型發展。我們認為這次“贖回潮”帶來的影響已經走到尾聲,因此中信銀行從5月份開始,就比較主動地用理財產品來帶動客戶數量增長和AUM增長。我們內部形成一個共識,就是仍然要勇敢地走入理財產品淨值化的中心位置,陪伴客戶走過理財產品轉型的“第一段路”。

銀行理財淨值化是必然趨勢。在市場相對艱難的時候回避問題,這對行業發展和客戶都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上半年儲蓄存款增量很大,背後的原因,既有客戶需求變化的因素,也有商業銀行基於業務判斷主動釋放產品供給的因素。

從財富管理角度來看,客戶需求的滿足仍

然需要專業引導。於金融機構而言,高定價定期存款不可能無限量供應,這是基於對成本約束的考慮。於客戶而言,長期超配保本類投資品,並不利於家庭財富的增值,也會造成投資理財習慣的“退步”。

“問題不在需求側,主要在供給側”

《對話資管30人》:“贖回潮”之後,商業銀行作為財富管理機構,對理財銷售和客戶服務方麵有什麼啟發?

王洪棟:在理財銷售和客戶服務方麵,主要麵臨三方麵挑戰:

首先,是專業能力的再升級。過去財富管理機構銷售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核心跟客戶講三點,期限、收益率、買多少,但是今天大家必須更深入、更全麵地理解債券市場和債券產品。這件事情,對財富管理機構而言是能力上的再升級,當前財富管理行業並沒有完成這樣的能力塑造,我想恐怕所有的財富管理機構都需要經曆一輪對理財產品投資原理的再學習。本輪“贖回潮”期間,我們加緊為總行理財團隊補充了債券研究人員。

線上其實更難。普通投資者的線上注意力的時間有限,財富管理機構就算有豐富的內容儲備,也不容易在短時間內被投資者吸收。因此,要在線上完成對投資者的知識普及就更難。很明顯,要投資者通過線上準確理解理財產品的投資原理和淨值變化的機理,在當前,這個門檻是高於公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