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陸飛的第一桶金(1 / 3)

“瞧一瞧看一看啦,正宗的青花瓷啊,正經東西,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啊!”

“名人字畫,品種齊全,各朝各代全都有啊,唐伯虎啊,王勃啊!”

“粳糕,粳糕!”

“米線,肉夾饃!”

“混沌,包子!”

偌大的廣場充斥著各種叫賣的聲音,出乎陸飛的預料,這裏擺攤最多的是叫賣各種小吃的人,那些販賣工藝品古玩字畫的人反而並不算多,但看得出來,他們才是這個廣場的主力,靠近路燈的地方基本上都被這些人占據,期間可以看到很多老外在這些攤子上流連,偶爾也會跟攤主比劃半天,如果滿意的話就會掏錢購買。陸飛注意到,那些老外雖然也有直接支付外幣,但大部分用的確實另外一種鈔票,看上去有些像RMB,因為眼尖的陸飛看到上麵有中文,可是貌似沒見過這種錢幣。

“爸爸,他們用的是錢嗎?怎麼我沒見過啊。”陸飛拉著父親問道,小孩兒的優勢完全可以發揮啊,不懂就問,沒什麼丟人的……

“人家那是外彙券。”陸建國隨口說道,陸飛腦子裏回憶一下,好像真的對這東西有印象。

外彙券,全稱中國銀行外彙兌換券,俗稱“外彙兌換券”、“外彙券”,為中國銀行發行,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流通、特定場合使用,麵額與人民幣等值的一種特定貨幣。(說句題外話,這東西我家現在還有幾張,看上去挺精致的樣子,至少感覺比當時的RMB精致)

說起來挺悲哀,在改革開放初期,來華訪問的外國人以及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所以國家興建了一批對外賓館和各種商店,也就是當時被稱作友誼商店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隻接受外彙券消費,還有一些特殊的免稅店,也是同樣的情況。聽上去有沒有點特權的意思。

根據我查到的資料,1980年9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查羅伯遜的來信,“我是一個對現代中國的成就深為欽佩的人,現在向你們寫這封信。最近我在中國作了為期兩周的訪問,剛剛回到美國。所到之處,中國人民的生氣勃勃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到了2000年,四個現代化一定可以實現。但是我必須承認,對外國人的優待和對中國公民的歧視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使我深感不安。我指的是對非中國公民發行的外彙兌換券。憑這種外彙兌換券,外國人可以在特殊的旅館住宿,在特殊的餐館就餐,在特殊的商店購買東西——所有這些特殊的地方一律不接待中國公民。這種製度使人想起19世紀時清政府給予外國人的特權。此外,那些專為外國人設立的特殊的等候室等等也似乎是不必要的。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這些特殊待遇感到不安,這些特殊待遇會助長並加深優越感和自卑感。我強烈主張對此給予重新考慮”。

在父親的帶領下,陸飛在鍾樓廣場閑逛起來。說是閑逛,其實陸飛也是想通過實地觀察找到一些適合賺錢的路子。萬事開頭難,想要真正的賺大錢說白了還是需要本錢的,也就是所謂的第一桶金,不管在任何時候,想做生意,本錢都是最重要的,沒有本錢,你就是有再好的計劃也沒辦法實施。

被父親帶著陸飛來到一個古玩攤位旁邊。古玩字畫,弄虛作假雖然能賺一些錢,但真正賺錢的還是那些有真東西的人,畢竟老外也不是笨蛋,偶爾花點小錢買點仿製工藝品無傷大雅,幾十塊RMB在老外眼中是小錢,到了現在的國人手裏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了,畢竟現在即使在西安這個省會城市,一般人一個月也不過賺二三十塊錢而已。

所以說,在鍾樓的這個市場,真正能賺到錢的都是一些懂行的行家,他們手裏有很多他們收上來的真品,這些東西每出手一件都可以換來數百甚至上千塊的收入,而且涉及這麼大的數額,一般老外手裏不會有這麼多外彙券,往往老外就會拿出外彙支付。外彙這東西可是很值錢的,拿美元來說,現在這個時候,銀行彙率,美元兌換RMB是1塊錢美元兌換8.5元RMB,可是實際上在黑市的價錢是10塊,甚至有人出11,12塊來兌換1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