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還記得SC讀書的時候,茶館在中國城市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是非常理想的觀察社會、經濟、文化及地方政治變化的場所。20世紀初,SC的茶館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舞台,它們既是娛樂消閑的場所,亦為從事商業以及社會政治活動的空間。長期以來,茶館被誤認為鼓勵人們無所事事、孳生惰性,不利於社會健康發展,因此從專製政權到社會改良精英,都把控製和改造茶館視為維持社會秩序安定的重要一環,然其努力都以失敗告終。這既反映了社會對茶館的需要,亦充分顯示了其極為旺盛的生命力。
民國時期黃炎培訪問成都時,寫有一首打油詩描繪SC人日常生活的閑逸,其中兩句是:“一個人無事大街數石板,兩個人進茶鋪從早坐到晚”。教育家舒新城也寫到,30年代SC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人們生活的緩慢節奏:在茶館裏,“無論哪一家,自日出至日落,都是高朋滿座,而且常無隙地”。薛紹銘也發現,“住在SC的人家,有許多是終日不舉火,他們的飲食問題,是靠飯館、茶館來解決。在飯館吃罷飯,必再到茶館去喝茶,這是SC每一個人的生活程序。飯吃的還快一點,喝茶是一坐三四個鍾點”。SC茶館之特點來自於其特殊的社會和生態環境(注:據一些學者分析,成都平原道路狹窄崎嶇,運輸靠肩挑人抬,因此車夫、轎夫及其他苦力需要許多可喝水、休息的歇腳之處。當然也與活動其中的茶館老板、堂倌、小販、藝人以及顧客有著密切的關係。作為一個文化和商業城市,SC需要有方便而舒適的公共場所作為人們的活動之地,茶館便適應了這樣的需求。
茶館的名稱、茶具以及其中的各色人等都反映出豐富的茶館文化。在SC,人們一般不稱茶館而叫“茶鋪”、“茶園”、“茶廳”、“茶樓”、“茶亭”或“茶房”,而“茶鋪”為最通常的叫法。茶館取名非常講究,都力圖高雅而自然,諸如“訪春”、“悠閑”、“芙蓉”等。茶館的擇址須考慮到商業、自然或文化氛圍。街邊路旁引人注目是理想之地,河岸橋頭風景悅目亦是絕妙選擇,商業娛樂中心頗受青睞,至於廟會、市場更是茶館最佳地點。街邊茶館多利用公共空間,臨街一麵無門、無窗亦無牆,早上茶館開門,卸下一塊塊鋪板,其桌椅便被移到街沿上。茶客們便可毫無遮攔地觀看街景、行人往來,街頭發生的任何小事都可以給他們增添樂趣和討論話題。綠樹成蔭的公園是茶館的集中之地,城外的茶館則以其幽雅的環境招徠顧客。
曾平結合周圍五百米環境實際,裝修了VIP間,每隔幾米一個天然亭等,裝修都涵有現代氛圍,古典氣息,成為了一個天然休閑高級場所。
經過十幾天的裝修,一個新興的茶樓誕生,取名為惜月盈秋巧。三天之後就是惜月盈秋巧重新開張的日子。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