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重義,小人重利(1 / 2)

君子重義,小人重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裏仁第四》

數千年來,仁義道德一直是國人努力遵循的行為及生活準則。“仁”與“義”二者互為表裏,言語行為都符合一個“義”字,則可稱之為“仁”;內心常懷仁念者,則言行必能體現出“義”。

孔子認為,“義”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根本。那些道德高尚的人重義輕利,他們必然會被世人所尊敬;而那些品行低下的人則多重利輕義,這樣的人一定會被世人所唾棄。

乍一看來,似乎在孔子的思想中,“義”與“利”是相對的,其實並非如此。利即利益、富貴,客觀地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討厭得到利益,孔子也不例外。他曾表示,如果可以求得富貴,那麼即使做個車夫也無所謂。不過他又強調,一個人無論對富貴多麼渴望,但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得之於正道。

由此可見,“利”與“義”本身並不衝突,關鍵是我們以怎樣一種方式去得到利益。倘若擺在我們眼前的利益是符合“義”的,那麼盡管去取便是;倘若這利益不符合“義”字,那麼就不要被它所誘惑,而應毫不猶豫地遠離它。

做人,如果控製不了自己的欲望,那麼就會成為欲望的奴隸,最終要被欲望所湮沒。人之求利,情理之常,但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如果放縱貪念,強取豪奪,隻

能讓人唾棄,到頭來更是得不償失。

【案情陳列】

有一個專做老紅木家具生意的古董商,在一處偏僻的小山村裏,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十分珍貴的老式紅木舊櫃子。他驚喜萬分,古董商開始動了心思。他先是與櫃子的主人閑扯聊天,然後又假裝在不經意間、小心翼翼地扯到了櫃子上。隨後,開價500元人民幣準備購買。

山裏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錢,他把古董商看得直發毛。最後,山裏人終於同意了,古董商一顆“怦怦”亂跳的心才算穩了下來。

但他馬上又開始後悔了。原來,當看到山裏人這麼爽快地答應下來,他就覺得自己吃虧了:“根本就不應該出500元,也許300元足夠了。”但是,還不能反悔,這樣很容易讓對方看出破綻。於是,古董商不死心地圍著房前屋後細細琢磨。

“真巧,居然找到了一把髒兮兮的紅木椅子!”他對主人說,“這個櫃子實在太破了,拿回去也修不好,隻能當柴火燒。”

山裏人喃喃道:“要不,你就別要了。”

古董商非常大度地一揮手:“說出的話,怎能隨便咽回去?這樣吧,你幹脆把那把椅子也送給我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