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聖人之心述倫理:君子篤親,朋友相惜
對待親情、友情的態度,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為人品質。如果說,對於生我、養我的父母,尚且沒有孝敬之心,對於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尚不能互敬互愛,對於患難與共的朋友都不能誠心相交,為一己私利,便可置親情、友情於不顧,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毫無人性的。當然,必然會受到他人、社會的孤立、排斥,甚至是懲罰。
長幼有序,尊老敬老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論語·鄉黨第十》
尊老敬老,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孔子對這一美德的傳承和發揚,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本來他的身份在眾人中是最高的,但他依然重視飲酒的禮數,不敢逾越規矩走在老年人前麵。
尊老敬老是一個人修養的重要表現。有尊敬老人之心,才會有贍養老人的行為;而後才會有孝悌之德。而這種教養,對於一個人的為人處世、持家立業,都是有極大影響的。一個對老人沒有敬愛之心的人,是不能對他寄予信任和希望的。
考察一個人的品質與教養,也許從他是否能夠尊老敬老、把老人放在心上這個角度入手,能夠最容易地獲得最深刻的結論。
【案情陳列】
張良,字子房,祖上是韓國人。祖父張開地,曾是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國。父親張平,為王、悼惠王相國,悼惠王二十三年(公
元前250年),張平去世。二十年後,秦滅韓。張良因年少,尚未在韓國任職。他決定用全部家財招求俠客謀刺秦王,替韓國報仇。
張良曾在淮陽學禮,又東行拜訪滄海君,求得大力士,專製了一百二十斤的鐵錐。當時秦始皇向東巡遊,行至博浪沙地方,張良與刺客伏擊秦始皇,鐵錐誤中副車。秦始皇大怒,令大肆搜捕,又急又狠要抓刺客,張良於是更名換姓,逃匿到下邳。
一次,張良閑遊到下邳一座橋上。有一老翁,穿粗麻短衣,走到張良身邊,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回頭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拾來!”張良開始很驚訝,想揍他。因為他是長者就強忍性子,下橋取鞋,就勢屈膝替他穿上。
老人伸腳穿上鞋,笑著走了。張良心裏很奇怪。老人走了裏許路又回來,說:“小子是可教之才。第五天天亮時,來此同我見麵。”張良因此很納悶,行禮答:“好。”
第五天天亮,張良前去,老人已先到等在那兒,生氣地說:“與老人約會為何來遲?回去,五天後早些來。”到第五天,張良雞叫時前往,老人又先到,還是生氣地說:“為何又來遲?五天後再早些來。”五天後,張良半夜前去,沒多久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如此。”於是拿出一部書送給張良說:“讀好了此書可做帝王之師,十年後天下大變。十三年
後,你會見到我,濟北穀城山下的黃石,即是我。”說完就離開不見了。
天明看這部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心中感到欣喜異常,常常研讀它。其後,秦末農民戰爭風起雲湧,張良選擇了跟隨劉邦,盡心盡力地輔佐他,終於奪取了天下,建立了漢室江山。張良被封為留侯,為著名的漢初三傑之一。
【妙語新悟】
張良對長者的尊敬,讓黃石老人對他產生了信任,覺得孺子可教,於是傳授了天書。這是尊老敬老的好處。心懷敬老之心,知孝道,通大理,自有一番超乎常人的意誌和見識。這種人,無論是在做人的智慧上,還是處世的策略上,都比一般人要來得實在、順達。
尊老敬老,不是一種形式,它需要的是真情實感,是要在心靈上給予老人一股永恒的溫暖。倘若將敬老愛老用來作秀,那真的讓人心冷,讓人不恥。
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現如今的老人,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質上的饋贈,更多則是精神上的關懷與撫慰。他們為社會、為我們的今天奉獻一生,在無法繼續實現自身價值的時候,他們所需要的,正是我們這些後輩的理解和尊重。
尊老敬老,這是一切善德的基礎,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尊老敬老絕非一家之事,更不該是一時之風。我們應將尊老敬老作為構建社會風尚的重要內容,由心而發,從點滴處做起,給予
可敬的老人最真摯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