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裏仁第四》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生日,不可不時時記在心上。一方麵因為父母的壽高而高興,一方麵又因他們壽高而有所憂懼。”
其實,我們的很多遺憾與悔恨往往就源於自己對自身已有生活的冷漠。相反,我們對自己未曾得到的東西總是充滿了渴望與關注,並且孜孜以求。“得到的太容易,所以不知道珍惜。得不到的東西,才是最好的。”這就是我們一種很矛盾的劣根性。它讓我們在不斷追求外在事物的同時,又不斷失去了自身所擁有的更加寶貴的財富。試想一下,在這個世界上,難道還有比父母之愛更加無私和偉大的情感嗎?
有句話叫“子欲養而親不待”,不知道它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人一旦離去,就不可能再回來,你恨不得用來生補償。所以請在父母有生之年獻上你最真摯的孝心,不要到失去之時再追悔莫及,不要讓自己對著這句話痛哭流涕……
【案情陳列】
有一次,孔子到齊國去,在途中聽到有人哭的聲音,而且那聲音非常悲哀。於是,孔子對他的家仆說:“這哭聲悲哀是悲哀,但卻不是喪親的人的悲哀。”結果他們繼續驅車上前,剛走了一段路,就看到一個和平常人不一樣的人,隻見那人抱著鐮刀,戴著生絹(
表示守孝),哭的樣子卻不甚悲哀。
孔子下車之後,追上去向他問道:“您是什麼人?”回答說:“我是丘吾子。”孔子問:“您現在不是在辦喪事的地方,為什麼還哭得這麼悲傷呢?”丘吾子說:“我失去了三樣東西,自己發現的時候已經太晚了,現在後悔哪裏還來得及啊。”
孔子說:“您失去的三樣東西,可以告訴我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隱瞞。”
丘吾子說:“我年輕的時候很愛學習,周遊天下,後來,失去了我的雙親,這是我的第一失;之後,我又長期輔佐齊君,但是他驕傲奢侈,失去了很多人才,我作為臣子的氣節沒有實現,這是我的第二失;我平時很少有至交好友,有一些朋友現在都分離,甚至是斷絕了聯絡,這是我的第三失。樹想要停下來,但是風卻不停;兒子想服侍父母的時候,可是父母卻已經去世了。不再回來的是時間,不能夠再見的是雙親,請讓我現在和您告別,就去投水而死吧。”於是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孔子後來說:“大家一定要記住此事,這足以作為戒律。”從那以後,孔子的弟子中辭學回家服侍父母的人越來越多。
【妙語新悟】
在《論語》裏麵,有很多關於親情的具體而入微的論述,這正是因為孔子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親情、講孝道的人。
我們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生日都能夠熟記
,而且,除了自己的以外,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肯定還記著朋友、同學、老師、上司等其他人的生日,以便能夠隨時提醒自己去及時地為他們送去祝福。可見,過生日已經成為了一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但是讓我們感到遺憾的是,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卻不大能說得清或記下自己父母的年齡與生日。有人曾經說:“人是一種習慣於忘恩負義的動物。”這句話聽起來雖然有一些刻薄,但是也算得上是有感而發了。
可能父母每年都會給你過生日,但是有的人卻連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嗎?現在認識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處,翻然醒悟,還是來得及的。我們應該記住,對誰不好,也不能對自己的父母不好;誰跟你再親,也不如父母跟你親。特別是當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了,不抓緊時間盡孝,最後留給你的,除了悔恨和自責,那還能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