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篤親,故舊不遺
子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論語·泰伯第八》
毫無疑問,這裏所說的“君子”必然是指管理者,他們對待親人及故友的態度,將決定著下屬的去向。儒家認為,愛是由內及外逐漸擴散的,所以隻有管理者先篤於親,而後才會民興於仁;隻有管理者對舊情不遺不棄,下屬之間才會友愛相待,那麼整個風氣就是仁愛,人與人之間才會相互愛護,一片和諧。
孔子的這句話,反映出他對人性的深刻認識。試想,倘若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兄弟、親戚姐妹、哥們兒朋友都沒有感情,他又怎麼會去愛其他人?而這樣的管理者又怎能得到部屬的信任與擁戴?怎會令部屬心甘情願地為其賣命呢?所以說,一個傑出的領導,必然是有真性情、有真感情的人物。
【案情陳列】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雖因各種原因殺了幾個功臣,但他對故舊之交蕭何、曹參等人厚待有加,於是這些人不僅全心全意地輔助其打江山,也盡心盡力地為其守江山。
蕭何在劉邦還是平民時便與之相交,當時他是沛縣主吏掾,而劉邦可以說隻是個市井無賴。他見劉邦氣宇軒昂,風骨不凡,談吐也有別於眾人,是大貴之相,所以對他格外佩服,並曾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劉邦沛縣斬蛇起義,蕭何亦是主要的策劃人之
一。在諸侯戰亂中,蕭何竭盡心智為劉邦出謀劃策,月下追韓信,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油,成就了劉邦一番霸業。西漢建國,蕭何的功勞最大,劉邦對於他的評價最高,信任度也超過其他臣子。劉邦稱帝後,論功行賞,封蕭何為酂侯,食邑最多。許多功臣心裏不平,私下裏議論不休。他們說自己跟隨劉邦輾轉南北,身經百戰,而蕭何隻不過坐在家裏發發議論,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無戰功,為什麼他的食邑反而比我們多呢?劉邦聞知此事後,對他們說:“你們知道獵人嗎?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獵狗,而指示行蹤、放狗追獸的是人。如今諸位隻是能獵獲野獸,相當於獵狗的功勞。至於蕭何,他能放出獵狗,指示追逐目標,那相當於獵人的功勞。況且你們隻是一個人追隨我,多的也不過帶兩三個家裏人,而蕭何卻是全族好幾十人跟隨我,這些功勞怎麼能抹殺呢?”眾人聽罷,都無言以答。後來,劉邦又拜蕭何為相國,始終信任他,而蕭何也為鞏固西漢政權竭盡全力,鞠躬盡瘁。
曹參也是從沛縣起便跟隨劉邦一起出生入死的舊交,在一係列的戰役中,他身受七十餘傷,攻城略地,功最多,論功行賞,其地位僅次於蕭何,封平陽侯。曹參同樣一直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先是任他為齊國相,後又與其剖符為憑
,使其爵位世代相傳,永不斷絕。而曹參對西漢也是至死效忠。惠帝時,蕭何死前推薦曹參,曹參代蕭何為相國,舉事無所變更,均遵蕭何所定法令。百姓以歌讚曹參功德:“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妙語新悟】
君子篤親,故舊不遺,是國人曆來極力推崇的倫理之道,它可以直接折射出一個人德行與修養的好壞,一個重德守道的人必然會善待自己的親人與朋友,亦因如此,他也會得到豐厚的回報。千古一帝康熙就是因為非常巧妙地運用“孝臨天下”的統治智謀——他將每一個青年都訓練成聽父母的孝子,而哪一對父母又會同意自己的下輩去造反呢?孝治為康乾盛世打下了穩固的根基,同時也使人民得到了教化,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從另一方麵說,對於管理而言,“故舊不遺”亦可視之為一項很好的感情投資。“故舊不遺”雖是仁義所致,但事實上完全脫離利益的“義”則極為罕見。管理者若能秉承仁義之心,對一直追隨自己的舊屬不離不棄,多為他們著想,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就能為自己在所有員工麵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使大家都信任並尊敬你,願意追隨你,肯全心全意地輔助你,上下一心去開創更為美好的未來。
反之,倘若管理者無情無義,以“狡兔死,走
狗烹”的方式來對待舊屬,就隻會令人心冷,讓下屬人人自危,如此一來,下屬多會對你敬而遠之,誰又肯真心真意地輔佐一個無情無義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