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則不孫,寧儉勿奢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論語·述而第七》
宋儒汪信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節製而儉樸的生活能磨煉意誌,鍛煉吃苦耐勞、堅韌頑強的精神,使人們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勇直前。如果在個人生活上迷戀於吃喝玩樂,既消磨人的意誌,又會分散工作精力,這樣的人必將難成大器,甚至會在生活中迷失方向。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禦孫說:“儉,德之共也。”儉樸的生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可以培養人的高尚品質。生活儉樸的人具有頑強的意誌,能經受得住艱苦的磨煉,胸懷開闊。無心於考慮物質生活,更不會受錢財的誘惑。物質生活條件的好壞,對他們來說,沒有絲毫的影響。因此,這種人住在竹籬蓋的茅屋,也有清新的生活情趣。
【案情陳列】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今山東費縣西南)。他出身於名門世家,外公便是大名鼎鼎的東漢蔡邕,其胞姐則是晉景帝司馬師的獻皇後。他德才兼備,魏末曆任中書侍郎、秘書監等職,掌管軍事機要。晉武帝時,升任尚書左仆射,衛將軍。他不管是為政還是治軍,始終重行仁德,謙遜禮讓,因此而深受人們敬重,甚至連敵軍也對其由衷敬佩。
羊祜年輕之時便已聲名遠播,曾被薦舉為上計吏,州官4
次邀請他做從事、秀才,五府也召他出來做官,但均被他一一謝絕了。因此,有人將他比作孔子最得意的門生——謙恭好學的顏回。正始年間,大將軍曹爽專權,曾欲起用羊祜和王沈。王沈得信後,滿心歡喜地勸羊祜與他一起去應命就職,羊祜對此頗為不然,淡淡答道:“委身侍奉人,談何容易!”後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曹爽失權被誅,王沈受到牽連而被免職。王沈後悔沒有聽羊祜的話,對他說道:“我應該常常記住你以前說的話。”羊祜聽後,並沒有炫耀自己有先見之明,反而謙虛地表示:“這不是預先能想到的。”
晉武帝司馬炎稱帝以後,鑒於羊祜輔助有功,遂任命他為中軍將軍,加官散騎常侍,封郡公,食邑三千戶。對此,他堅決推辭,於是改封為侯。雖然名位顯耀,但羊祜對於王佑、賈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一直秉持著謙虛的態度,從不將其視為自己的屬下。
晉武帝曾經為羊祜在洛陽建築豪宅,但羊祜卻拒絕了。女婿勸他購置產業以養老,他說:“作為大臣去謀私產,這必定會損害公家的利益,這是為人臣子最要忌諱的。”
羊祜經常向晉武帝推薦有德有才的人擔任高位,但每次他都將起草的文書燒掉,不讓別人知道。有人認為他過於謹慎了,應該讓被提拔的人知道是誰推薦的。羊祜說:“這
是什麼話!這不是邀功取寵,期望別人對自己感恩戴德嗎?對這些,我避之唯恐不及。身為朝中大臣,不能舉薦特異之才,豈不有愧,難道要我承擔不善知人的責任嗎?像那些在朝上為公卿,出來則到私宅去接受謝恩的事,我是絕不會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