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開朗
擁有表達力,人生不費力
現在社會對人的適應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一個人如果具有開朗的性格,往往在處理複雜多變的事情時就會遊刃有餘。
調查顯示,開朗的性格對孩子將來的人生具有重要意義。開朗的人不僅生活幸福,事業也更容易獲得成功。所以,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開朗性格,讓孩子擁有一個更為順利的人生。
▲ 讓孩子愛上表達
在生活中,許多2~3歲的孩子不擅長表達,也因此在跟其他小夥伴的交往中經常會出現矛盾。
張口說話是社交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多交朋友,就要教會孩子如何表達。
星星平時有點口吃,因為害怕別人取笑他,所以他很少開口說話,小夥伴問他什麼問題時,他也經常不回答。
有一次,媽媽帶星星去姥姥家給姥姥過生日,小姨和舅舅都帶著孩子去了。姥姥讓三個孩子表演節目,每人背誦一首唐詩。小姨和舅舅的孩子分別背誦了《憫農》和《登鸛雀樓》;輪到星星時,他就是不肯張嘴。
媽媽鼓勵道:“星星,你不是會背《詠柳》嗎?”但星星還是不開口。小姨家的華華指著星星說:“姥姥,他結巴,不敢說話!”媽媽害怕這會給星星留下心理陰影,急忙說:“星星是沒準備好,下次肯定行!”
從那以後,媽媽經常跟星星交流,並且鼓勵他多去主動跟
別的孩子交往,要敢說、想說。最後,在媽媽的不懈努力下,星星終於改掉了結巴的毛病,敢說話了,性格也開朗了。
生活中,像星星這樣不敢表達的孩子不在少數。那麼,孩子為什麼不愛說話呢?
一方麵,是因為孩子出現了語言障礙。我們都知道,孩子說話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說話的願望,二是能夠接受足夠多的語言信息。如果這兩個條件不具備,孩子就會選擇沉默。
缺乏說話願望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家長對他的照顧太周到,什麼都替孩子著想。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他不說話一樣可以達到目的,就沒有開口表達自己想法的意願了。
還有的孩子不敢張嘴說話,是因為他沒有接收到足夠多的語言信息。因為家長很少讓他與外界接觸,他沒有可以傾訴和傾聽的對象,無法接收到足夠多的語言信息,因此變得無話可說。
另一方麵,有的孩子在家裏話很多,可是到了幼兒園,麵對老師和同學就會沉默起來,這時候的不善表達就是受了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響。當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還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沒有得到他人認可的時候,就會變得沉默。
所以,家長要想改變孩子不開口說話的壞習慣,一定要分析原因,看孩子是因為什麼不願意表達。
[情感引導]
1.在遊戲中豐富孩子的語言
遊戲是孩子的日常活動之一,
所以,家長不妨寓教於樂,讓孩子在遊戲中提高表達能力。
比如,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愛好設計一些角色,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讓他沉浸在角色中產生表達的欲望。比如,讓孩子扮演主持人,進行簡短的報幕表演;或者讓孩子扮演售貨員,向父母推售商品。此外,還可以讓孩子扮演小主人,家長扮演客人,讓孩子練習如何待人接物。
這樣,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遊戲,可以讓孩子了解在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表達方式,從而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2.讓孩子講述自己熟悉的內容
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還可以從他熟悉的內容入手。近期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家長就以此為出發點,跟孩子一起看動畫片,引導他把動畫片的內容講出來。
比如,家長發現孩子最近愛看《小豬佩奇》,就可以問問孩子動畫片講的是什麼內容。如果孩子暫時不能完整表述,家長可以給孩子稍加提示。
3.不要逼孩子說話
孩子平時在家或者其他熟悉的場合能夠說話自如,但是在人多的場合或陌生環境裏不敢說話,那麼,家長就不用擔心這是孩子的表達有問題,不要逼迫孩子跟他人打招呼,否則更會引發孩子的負麵情緒。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慢慢熟悉環境,了解孩子是因為什麼不願說話的。找到了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就能激發孩子的表
達願望。
4.讓孩子回答高興的問題
有的孩子本身性格內向,不善言談。這時候,家長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開口說話。
在用這個方法時,家長要多問一些孩子高興的事,不要提讓孩子沮喪的問題。比如,媽媽問孩子:“你今天為什麼哭啊?”“你為什麼不想跟盼盼一起玩?”“你今天是不是被罰站了?”這些問題孩子躲還來不及呢,當然就沒有表達的欲望了。
如果家長多跟孩子說高興的事,比如說:“聽說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周末想去哪裏玩呢?”“你喜歡的布娃娃是什麼顏色的?”這樣的問題,孩子很樂意回答,如此,孩子說話的積極性也會被調動起來。
▲ 別讓害羞害了孩子
許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自己家的寶貝在家裏愛說愛笑,一走出家門或者是有陌生人來到家裏,孩子就特別害羞,小臉漲紅,不敢說話了。
燕燕平時在家愛說愛笑,但是一見到陌生人她就變得忸忸怩怩,有時人家跟她說句話,她小臉就會瞬間漲紅,緊張得半天也說不出話來。
有一次媽媽帶燕燕下樓玩,樓下的一位叔叔跟她打招呼,她嚇得頭都不敢抬,躲在了媽媽身後。
媽媽讓她跟叔叔打招呼,她緊緊拽著媽媽的衣角,就是不肯張口,也不肯回答叔叔的問話。
不隻是在外麵會害羞,燕燕在學校也
特別靦腆。老師跟燕燕媽媽反映,說燕燕平時在班級裏很“安靜”,老師為了鼓勵她,上課總是點名讓她回答問題。可是燕燕表現得很靦腆,說話聲音也特別小。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有一定心理原因的。家長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嗬斥孩子,這樣不但無法讓孩子變得大方,反而會適得其反。要想解決孩子害羞的問題,家長還須弄清楚孩子的害羞心理是如何出現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也會慢慢增強,他希望別人對自己有好的評價,所以特別在意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印象,因此在外人麵前會表現得靦腆、害羞。
還有一些家長因為平時較少關心孩子,或者討厭孩子吵鬧,就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以此來打發時間。孩子缺乏與外界接觸的機會,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驗,看到陌生人時自然不知道如何去麵對。
另外,缺乏安全感也是孩子在陌生人麵前局促不安、不敢說話的重要原因之一。
孩子在陌生人麵前害羞、靦腆,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會形成社交障礙,失去與他人建立友誼的可能,變得孤獨起來。因此,家長在了解了孩子產生害羞心理的原因後,要積極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
[情感引導]
1.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樹立與人交往的信心
家長平時應對孩子的每一點兒進步都加以鼓勵和讚美,以增強孩子與人交
往的信心。
當有客人來到家裏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坐在旁邊,大人之間先交談,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和熟悉客人。交談時,可以對客人多誇誇孩子平時的好行為,對方肯定會誇讚孩子懂事。
孩子看到對方喜歡他,自然很欣喜,進而願意與對方親近和交談。
2.多給孩子提供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家長要有意識地多讓孩子與小朋友一起互動做手工活動,多跟小朋友一起做遊戲等,以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此外,家長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到公眾場合去,讓他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人,學習並體驗被人接納的經驗。
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家長就要給予獎勵。
3.等孩子與陌生人熟悉後再讓他們接觸
家長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時,在把孩子介紹給對方後,也要把對方介紹給孩子認識。然後,家長有意識地安排孩子與對方互動。與陌生人磨合的時間長了,孩子就不那麼害怕了,害羞心理也會得到緩解。
但家長要注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不喜歡陌生人抱自己、摸自己,千萬不能在剛見麵時一點兒鋪墊都沒有的情況下,突然將孩子交給陌生人抱。這樣會加重孩子的戒備心理,讓孩子更緊張,甚至大哭。
所以,家長帶著孩子可以先跟對方打招呼、談談話,等孩子跟對方熟悉後,才允許對方摸摸孩子的小手,或者抱抱孩子。
4.在孩子去見陌生
人之前先讓他做好準備
對待害羞的孩子,家長在帶他去陌生的環境接觸陌生的人之前,最好讓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比如,在路上,家長要告訴孩子一會兒要到哪裏去,讓他知道那裏的大人或孩子的名字,可以玩的遊戲,等等。然後,家長最好告訴孩子到那裏以後怎樣跟別人打招呼,或者對方打招呼時應該怎樣回應。
當孩子有了心理準備後,就會放鬆一些,與陌生人接觸起來就不那麼害羞了。
▲ 成長離不開分享
3歲的孩子因為年幼,常常表現得很“小氣”。比如,他喜歡吃的東西不會分給家長;就是帶他出去玩,他跟別的小朋友也是相互搶玩具,不懂得分享。這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周末,李阿姨帶女兒朵朵去西西家裏做客。西西正在客廳裏玩拚圖,看到朵朵進來,他趕緊收起了拚圖,躲在自己的房間裏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