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斂自己的言行(1 / 1)

收斂自己的言行

一個人的言行會從本質上反應這個人的思想狀態、道德修養、人生態度。謙遜的人言行亦平和溫雅,狂傲的人言行亦驕橫無禮。低調做人,保持言行上的謙和文雅才能為自己營造出溫馨的生存空間和融洽的人際關係。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是趾高氣揚,指手畫腳的樣子,即使不是出自真心的想要如此,也會招來眾人的非議和排斥。

漢元光五年,信奉儒家學說的漢武帝征召天下有才能的讀書人,年已70多歲的川人公孫弘的策文被漢武帝欣賞,提名為對策第一。漢武帝剛即位時也曾征召賢良文學士,那時公孫弘才60歲,以賢良征為博士。後來,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向漢武帝彙報情況,因與皇上意見不合,並在朝堂上起爭執,引起皇上發怒,他隻好稱病回歸故鄉。這次他榮幸地獲得對策第一,重新進入京都大門,就決定要吸取上次的教訓,凡事必須保持低調。

從此,公孫弘上朝開會,從來沒有發生過與皇上意見不一致時當庭分爭的事情。凡事都順著漢武帝的意思,由皇上自己拿主意,漢武帝認為他謹慎淳厚,又熟習文法和官場事務,一年不到,就提拔他為左內史。

有一次,公孫弘因事上朝奏報,他的意見和主爵都尉汲黯一致,兩人商量好要堅持共同的主張。誰知當漢武帝升殿,邀集群臣議論時,公孫弘

竟為迎合聖意放棄自己先前的主張,提出由皇上自己拿主意。汲黯頓時十分惱怒,當庭責問公孫弘說:“我聽說齊國人大多狡詐而無情義,你開始時與我持一致意見,現在卻背棄剛才的意見,豈不是太不忠誠了嗎?”漢武帝問公孫弘說:“你有沒有食言?”公孫弘謝罪說:“如果了解臣的為人,便會說臣忠誠;如果不了解臣的為人,便會說臣不忠誠!”漢武帝見他回答如此機巧而妥當十分滿意。從那以後,左右幸臣每次詆毀公孫弘,皇上都寬厚地為他開脫,並在幾年後提拔他為禦史大夫。

公孫弘在皇上眼中是個謹慎淳厚的臣子,但有些大臣卻認為他是個偽君子。有一次,主爵都尉汲黯聽說公孫弘生活節儉,晚上睡覺蓋的是布被,便入宮向漢武帝進言說:“公孫弘居於三公之位,俸祿這麼多,但是他睡覺蓋布被,這是假裝節儉,這樣做豈不是為了欺世盜名嗎?”漢武帝馬上召見公孫弘,問他說:“有沒有蓋布被之事?”公孫弘謝罪說:“確有此事。我位居三公而蓋布被,誠然是用欺詐手段來沽名釣譽。臣聽說管仲擔任齊國丞相時,市租都歸於國庫,齊國由此而稱霸;到晏嬰任齊景公的丞相時從來不吃肉,妾不穿絲帛做的衣服,齊國得到治理。今日臣雖然身居禦史大夫之位,但睡覺卻蓋布被,這無非是說與小官吏沒什麼兩

樣,怪不得汲黯頗有微議,說臣沽名釣譽。”漢武帝聽公孫弘滿口認錯,更加覺得他是個凡事退讓的謙謙君子,因此更加信任他。元狩五年,漢武帝免去薛澤的丞相之位,由公孫弘繼任。漢朝通常都是列侯才能拜為丞相,而公孫弘卻沒有爵位,於是,皇上又下詔封他為平津侯。

公孫弘拜為丞相後,名重一時。當時,漢武帝正想建功立業,多次征召賢良之士。公孫弘便在丞相府開辦了各種客館,開放東閣迎接各地來的賢人。每次會見賓客,他都格外謙讓恭敬。有一次,他的老朋友高賀前來進謁,公孫弘接待了他,而且,留他在丞相府邸住宿。不過每頓飯隻吃一種肉菜,飯也比較粗糙,睡覺隻讓他蓋布被。高賀還以為公孫弘故意怠慢他,到侍者那裏一打聽,原來公孫弘自己的飲食服飾同樣如此簡樸。公孫弘的俸祿很多,但由於許多賓客朋友的衣食都仰仗於他,因此家裏並沒有多餘的財產。

公孫弘活到80歲,在丞相位上去世。以後,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嫠相繼成為丞相。因為言行不謹慎,這些人中隻有石慶在丞相位上去世,其他人都遭到誅殺。看來,公孫弘不肯庭爭,取容當世也是一種不得已的處世之法。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可以稱之為小事,但從這些小事中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境界。在智者麵前,你

的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輕微的言辭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所以,他們可以因一句話或一個動作接納你、幫助你,也可以因一句話或一個動作拒絕你、排斥你。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以為你打造平坦的生存之路,直通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