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成績,給予再多也是枉然(1 / 1)

沒有成績,給予再多也是枉然

2006年5月28日,年僅25歲的華為固網產品線硬件工程師胡新宇,因長期加班導致健康受損,得了急性腦炎,搶救無效去世。

胡新宇不是第一例過勞死的案例,但他的去世,引發了人們對一係列加班現象的熱烈討論,也引發了人們對白領生存狀態的無限擔憂。這起事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如何勞逸結合,如何調節好生理和心理狀態,在合理範圍內愉快工作愉快生活。這些問題也是目前各行業麵臨的共同問題,是在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下如何更好地工作,把身心健康調整好的首要問題。

現在,太多人在底層為生存為前途拚了命地打拚,疲於奔命。由於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從而導致精疲力竭,甚至引起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繼而出現致命的症狀,這樣就潛伏著“過勞死”的危險。小劉是從事產品營銷的。上班時她一絲不苟地做事,下了班還要到夜校進修營銷學。近來她整日憂心忡忡,擔心會在更強大的競爭對手麵前敗下陣來,所以她決心做出全公司第一名的業績來穩住自己的飯碗。

白天,小劉奔忙於各客戶之間;晚上,她還要別出心裁地安排一些活動,以加深自己在客戶心目中的印象。最後,她竟然發展到見人就推銷自己的產品,以致原先一些與她關係很

好的朋友都漸漸疏遠了她。於是工作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內容,以致到了忙完工作以後稍有閑暇,她就不知道該如何打發時間的地步,她已經成了典型的“工作狂”。我們要工作,更要健康。胡新宇事件發生以後,曾經在華為擔任副總的李玉琢在訪談時說:“年輕人參加工作不久,缺乏工作經驗和生活積累,為了提高業務,做出成績,工作上肯定要付出,但絕對不能極端到以損害健康甚至是死亡作為代價。企業也應在潛移默化中營造一種人文關懷,對年輕人的生活給予適當關注。對於某些不會休息的工作狂,甚至要逼著他去休息。”

李玉琢告誡職場人士:對於個人來說,應該把工作當成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自己一定要學會區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很多年輕人有理想,有追求,並非都是為錢而工作的;另一方麵年輕人也是成年人,應當理性對待工作方麵的問題。

過勞是悲哀的,沒有成績是不行的。努力工作隻是成功的前提,聰明工作才是成功的關鍵。創造性地工作,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無論是高層主管還是員工,若能在一天規定的八小時工作時間內將預定工作做完,就是一個有效率的人。我們常看到有些人,要在下班鈴響後,才開始緊張忙碌地工作。如果有這樣的員工,必定也有這樣的主管,因為他的

低效,雙方才能臭味相投。若是一個主管認識到員工如此工作是沒有效率的,相信員工就不會這樣做。

許多勤奮的人在工作中過分忙碌是因為他們養成了貪多的習慣,這使他們覺得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果你發現自己被許多事情絆住,忙完一茬又一茬,做完一件又一件,想要使所有人高興,就像剛騰空一個容器,又得把容器裝滿,那就需要反思自己並想一些辦法解決這種難題了。

這種情況和出去度假前把衣箱裝得太滿是一樣的道理,衣箱不能超量裝載,工作分配同樣也不能超過負荷。應該問一下自己在指定時間內所做的工作,是否能發揮最大效益?或者徒勞無功?有的人雖然做出了很多工作成果,但是並不覺得工作很累,因為他們不加班工作也取得很好的成績。他們合理運用時間來達到目標,而不是光從工作本身得到樂趣。他們不讓工作幹擾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諸如會見朋友、與家人團聚、釣魚等等。

一般來講,有些人工作過勞有以下原因:沒有能力控製工作,沒有有效地運用時間,沒有科學的工作方法,拖延,不愛動腦思考等等。避免這些因素正是避免過勞死的方法。

我們每做一項工作前,都應當充分地考慮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去獲得最佳的成效,擬定一個周密的計劃,再著手去做。若隻是因一時的興起而從

事工作,不但事倍功半,而且也不易成功。一個工作有計劃愛思考的人,是不會那麼忙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