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平心靜氣,安撫無謂的焦慮
焦慮的根源就在於我們心中各種各樣的欲求與不滿。我們既然有了生命,就都想活得好。至於活得怎樣算是好,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有人認為粗茶淡飯,平平淡淡就好;也有人認為要錦衣玉食,有豪車豪宅才算是好。但是,這些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想擁有的東西太多,因而一旦不能如願,焦慮便隨之而生,並且不斷衍生,甚至令我們無暇再顧及人生的意義了。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很多焦慮都是我們自找的
常言道:“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事實上,很多焦慮真的都是我們自找的,如果說我們想要從焦慮的牢籠中解脫出來,當下要做的就是放下心中雜念,別讓外物的悲喜侵擾自己。其實有的時候,我們真的很愚蠢,我們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卻不知,這將帶來更多的煩惱。許多煩惱和焦慮緣於外物,卻是發自內心,如果心靈沒有受到束縛,外界再多的侵擾都無法動搖我們靜謐的心靈。反之,如果內心波瀾起伏,汲汲於功利,汲汲於悲喜,那麼即便是再安逸的環境,都無法止息我們心靈上的躁動。佛語有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啊,塵埃從哪兒來?塵埃就從心中來!人世間一切的雜念與煩憂,其實都是心亂所生,如果我們能夠讓
心恢複平靜,帶著牧童牛背吹笛、老翁臨淵釣魚的心緒去看待生活,而不去自尋煩憂,那麼,焦慮自當遠離。
有這樣一段禪師與信徒的對話,我們看看能否從中感悟到什麼。
話說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花園中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她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香花供佛,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這樣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喧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花梗的一端在水裏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就不易被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的環境就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正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後,歡喜地作禮,並且感激地說:“謝謝
禪師,希望以後有機會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鍾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隻要心靜,熱鬧場中亦可作道場!我們總覺世界喧囂,因而妄生煩惱,不得安寧。但事實上,隻要我們能夠丟下妄願、拋開雜念,哪裏不可寧靜呢?相反,如果妄念不除,即使我們住在深山古刹,一樣無法求得片刻平靜。就像佛教慧能法師所說的那樣,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人心動。心才是無法寧靜的本源。解決生活乃至生命的苦惱,並不在苦惱的本身,而是要有一個開闊的心靈世界。我們隻有止息心的紛擾,才不會被外在的苦惱所困扼,因此要解脫煩惱,就在於自我意念的清淨。
隻要我們能夠放下對塵世中各種意識的執著,便可得到一個淨土世界。相反,你若是一意執著於悲傷,那麼你所踏入的便是悲傷世界,當你放下心中悲傷念頭時,才能夠從中解脫出來。
三國傳奇人物諸葛亮在54歲時寫下了《誡子書》,他在書中告誡自己8歲的兒子諸葛瞻:“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在諸葛亮看來,心不靜則必然理不清,理不清則必然事不明,人一旦心亂,就會
失去理智,陷入迷茫。相反,人心若能進入“靜”的境界,就會豁然開朗,人生便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紛爭;多了一些福事,少了一些災禍。
是的,外在的糾葛太多,我們的心就無法安寧,更無法淨化。我們對外在無限製地索取,常常是以支付心靈的尊嚴為代價的。我們應該走出心門,看看屋外的鬆林,聽聽鬆濤的呼喚,眺望遠處的大海以及迎風的帆船,我們的心中會有對生命新的轉移與看待。
其實隻要我們的心靈清靜了,世界也就隨之清明了。我們做人,首先就要靜心,讓內心的那些諸如煩惱、欲望、憂愁、痛苦等無形的紛擾止息下來,否則一不留神它們便可能發黴、腐爛,我們的心靈世界也就岌岌可危了。
心靈的困窘,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貧窮
有詩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的,無論這世間如何變化,隻要我們的內心不為外境所動,則一切是非、一切得失、一切榮辱都不能影響我們,而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內心世界將是無限寬廣的。換言之,心外世界如何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世界。內心開闊,即便我們身居囹圄,亦可轉境,將小小囚房視為大千世界;內心狹隘,即便我們住在皇宮,也會感到焦慮異常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就十分貼切地說
明了這個道理:
一個罪犯的“醜事”大白於天下,定罪以後被關押在某監獄。他的牢房非常狹小、陰暗,住在裏麵很是受拘束。罪犯內心充滿了憤慨與不平,他認為這間小囚牢簡直就是人間煉獄。在這種環境中,罪犯所想的並不是如何認真改造、爭取早日重新做人,而是每天都怨天尤人,不停歎息。
一天,牢房中飛進一隻蒼蠅,它“嗡嗡”地叫個不停,到處亂飛亂撞。罪犯原本就很糟糕的心情,被蒼蠅攪得更加煩躁,他心想:我已經夠煩了,你還來招惹我,是在故意氣人嗎?我一定要捉到你!他小心翼翼地捕捉,無奈蒼蠅比他更機靈,每當快要被捉到時,它就會輕盈地飛走。蒼蠅飛到東邊,他就向東邊一撲;蒼蠅飛到西邊,他又往西邊一撲……捉了很久,依然無法捉到。最後,罪犯歎氣道:“原來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連一隻蒼蠅都捉不到。”
感慨之餘,罪犯突然領悟到:人生在世無論稱意與否,若能做到心靜,則萬事皆可釋懷,若能做到心靜,自己也絕不至於身陷囹圄。其實他早該明白——“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天地寬。”如果我們在遭遇問題、困難、挫折時,能夠放平心態,以一顆平常心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切,那麼,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無限寬廣。
曾聽人說過:“心靈的困窘,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貧窮。”
同理,心靈的平和,也是人生中最大的富足。一個人,倘若在外界的刺激中依然能夠活得快樂自在,那麼,他就能守住內心的那份清淨。然而,我們多是普通人,每日穿梭於嘈雜人流之中、置身於喧囂的環境之下,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內心清淨呢?於是,我們之中的很多人需要寄托於外界刺激來感受自己的存在;於是,很多人開始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久久不能自拔;於是,很多人為求安寧,自詡為“隱者”,遠避人群。殊不知,故意離開人群便是執著於自我,刻意去追求寧靜實際是騷動的根源,如此又怎能達到將自我與他人一同看待、將寧靜與喧囂一起忘卻的境界呢?
也就是說,求得內心的寧靜在於心,其次在於環境。否則把自己放進真空罩子裏不就幹淨無菌了嗎?其實,這樣的環境雖然寧靜,假如不能忘卻俗世事物,內心仍然是一團煩雜。何況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離,同樣表示你內心還存有自己、物我、動靜的觀念,自然也就無法真正達到身心俱寧的境界。
真正的心淨之人,對於外界的嘈雜、喧囂具有極強的免疫功能,他們耳朵根子聽東西就像狂風吹過山穀造成巨響,過後卻什麼也沒有留下;他們內心的境界就像月光照映在水中,空空如也不著痕跡。如此一來,世間的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便都宣告消失了,這
才是真正的物我兩相忘。
當然,以現實狀況來看,人的感官不可能一點不受外物的感染,但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加強意誌鍛煉,控製住自己的種種欲望,排除私心雜念,建立高尚的情操卻是完全可能的。那麼朋友們,就讓我們從今開始,由己及彼,從“心”著手,靜化靈魂,這樣,我們一定會受益匪淺。
放寬心,別在焦慮中走向毀滅
有人說這個世界很壓抑,其實是人心太焦慮。所以我們遺憾地看到,雖然今時今日的娛樂方式應有盡有,然而焦慮症患者卻在不斷增多;物質條件日益改善,然而輕生者卻屢屢出現。這些,歸根結底源於人的心理問題。也就是說,目前,人們的心靈很混亂,因為混亂所以焦慮。
平心而論,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壓力,誰都會遇到煩心之事,不過,那些心胸豁達的人挺一挺也便過去了,而那些心事過重的人卻徘徊在自己的情緒中,無論如何也想不開。或許這些人每天都在想的是“我”“我想”“我要”“我愛”,那麼他就活得很狹隘,承擔不起該承擔的責任,走不出焦慮的世界。其實不管是誰,都是愛自己的,這一點無可厚非。那些內心焦慮,甚至想自殺的人無非是因為覺得自己受到了某些難以忍受的傷害,那麼,是不是真的難以忍受呢?我們不妨看看下麵這則故事:
一位詩人愛上了一個美麗的
女子,而那個女子卻無情地拒絕了他的示愛。詩人的家人非常擔憂,怕他會自殺,都試著說服他。但他們越是這樣,他就越認為自己應該自殺。他的家人不知道該怎麼辦,就把他的門鎖起來,但他開始用頭去撞門,他們非常害怕。
突然間,他們想到了詩人的朋友,一位頗有聲望的哲學家,於是他們就叫來哲學家,看能不能勸住發瘋的詩人。
哲學家來時,詩人正用頭撞門,看樣子他真的很傷心。
哲學家告訴他:“你為什麼要把這出戲演得這麼大?如果你想自殺,你就自殺,為什麼要製造出這麼大的噪聲?隻用頭撞門你是不會死的。所以,你跟我來,我們可以爬上樓去,從十幾層躍下,何其痛快!為什麼在這裏搞得大家心神不寧?”
詩人不再用頭撞門,他感到困惑:堂堂一個哲學家,又是名人,居然勸人跳樓?!
哲學家繼續說:“把門打開,不要再引來一大堆的觀眾,為什麼要這麼演戲,你隻要跟我來,我們上樓,保證你很快會消失。”
詩人將門打開,一臉困惑地看著哲學家。於是哲學家拉住他的手,帶他上樓。
詩人往樓上走,變得越來越害怕。
他們到了樓頂,詩人突然變得很生氣:“你是我的朋友還是我的敵人?你好像想要殺死我。”
哲學家辯解說:“是你想要死,我作為朋友責無旁貸,我必須幫助你。我已經準備好了
,現在我們去欄杆那兒。今夜很美,月亮已經出來了,正是個好時候。”
詩人臉色煞白,嘶喊道:“你可以強迫我去死嗎?”
哲學家說:“你看看!你並不想死,死也解決不了問題。其實,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一些人在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以後,會像故事中的詩人一樣,在生與死之間選擇後者。然而,自殺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死,不是痛苦的結束,生命是隨著個人的善惡業報而相續不斷的。佛教講善終,能夠善終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在有生之年,我們應該發揮生命的光與熱,以奉獻自己、服務大眾來擴大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延續生命的希望與未來,這才是我們麵對人生應有的正確態度。
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許多人因為追求完美、希望獲得他人肯定而不斷給予自己壓力,又加上過度壓抑情緒,焦慮指數也就一直降不下來,一旦時間久了就容易出現焦慮症。因此,適時為情緒找出口,以及旁人的陪伴與傾聽也越發重要。
想要真正走出生命“憂”穀,除了求助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谘詢師等專業治療外,對當事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出自己的壓力源頭,學習如何處理壓力、解決問題,才能避免壓力如影隨形,壓得人喘不過氣。
除了找出壓力源外,學會如何疏解壓力也是十分重要的,進行運動、
旅遊、散步、打坐、瑜伽等都是不錯的方式。
現實生活中,焦慮症患者常為情、財、事業等問題所困,進而導致自殺,但無論是何種原因導致焦慮自殺,歸根結底,就是人們常常不懂得適時放下,也就是遇到困境無法持有光明、正向的念頭。那麼很顯然,遇事多向好的一方麵去考慮,你的焦慮、你的心結自然也就解開了。
接受生活的不可測,因為生活還得繼續
盡管我們的人生有諸多不如意,可我們的生活還是要繼續。然而,不肯接受這諸多“不如意”的人也不少見。這些朋友拚命想讓情況轉變過來,不管這是不是還有用。為此他們勞心勞力,如果事情沒有轉機,他們就會把問題歸結到自己身上,覺得自己沒有盡力,或是沒有本事。然而,總有些事情是我們無能為力的。對於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與其苛求自己做無用功,不如坦然接受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