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公司在很短時間裏
便恢複了元氣,規模擴大了兩倍。亨利·霍金士一舉登上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頭把交椅。
生活中的聰明人善於從吃虧當中學到智慧。“吃虧是福”也是一種哲理,其前提有兩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表麵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有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確實能夠教導人們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
人非聖賢,誰都無法拋開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業,在選擇麵前就得分清輕重緩急,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我國曆史上劉邦與項羽在稱雄爭霸時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最終也得到了不同的結果。蘇東坡在評判楚漢之爭時就說,項羽之所以會敗,就因為他不能忍,不願意吃虧,白白浪費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勝就在於他能忍,懂得吃虧,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直攻項羽弊端,最後奪取勝利。
兩王平日的為人處世之不同自不待說,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入關時,怒火衝天,決心要將劉邦的兵力消滅掉。當時項羽40萬兵
馬駐紮在鴻門,劉邦10萬兵馬駐紮在灞上,雙方隻隔40裏,兵力懸殊,劉邦危在旦夕。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先是請張良陪同去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示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並與之結成兒女親家,請項伯在項羽麵前說句好話。然後,第二天一早,又帶著隨從,拿著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低聲下氣地賠禮道歉,化解了項羽的怨氣,緩和了他們之間的關係。表麵上看,劉邦忍氣吞聲,項羽掙足了麵子,實際上劉邦以小忍換來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劉邦對不利條件的隱忍,麵對暫時失利的堅韌不拔,反映了他對敵鬥爭的謀略,也體現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劉邦正是把眼光放遠,靠著吃一些眼前虧的技巧,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有人說劉邦是一忍得天下,相信這種智慧不是有勇無謀的人可以修煉成的。今天,我們不一定會遇到這種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但無論在怎樣的條件下,都要把眼光放遠,能夠忍讓,懂得吃虧,因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舍小是為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