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闊天空(1 / 2)

退一步,海闊天空

四十歲以後,我們就應該知道做人不要事事處處爭強、好勝,不要遇事就和人硬頂,應該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主動退讓並非示弱的表現,而是一種圓融的處世技巧。一次,蘇格拉底在大街上與人辯論,結果被對方踢了幾腳,可蘇格拉底卻顯出若無其事的樣子。有人對此迷惑不解,蘇格拉底解釋說:“我沒有必要去踢一頭驢子。”蘇格拉底將對方比喻成一頭驢子,也就是說,智者是不應該跟一頭驢子計較的。驢子是動物,它們沒有意識、思想,控製不了自己的言行,所以會做出一些粗魯的事情來。但是人類是有智慧的,如果與動物較勁,那與動物又有何區別呢?蘇格拉底運用這樣的思維,避免了一場“戰鬥”。

試想,如果換作別人,可能會衝上去與那個人扭成一團,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後果可想而知了。

有時候,退一步是為了進三分。因為隻有先後退才能跳得更高,隻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隻有退一步才能進兩步。

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是人情關係學中不可多得的一條錦囊妙計。你先表現得以他人利益為重,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利益開辟道路。在做有風險的事情時,冷靜沉著地讓一步,尤能取得絕佳效果。

比如,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如果麵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或者市場形勢不好

,在某些領域自己的商品前景無望時,應抽身而退,轉移投資方向。

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日立公司為了擴大企業規模,發展生產,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新建廠房建築材料,新添置一些設備。這時,正趕上了整個日本經濟蕭條時期,現有產品滯銷,賣不出去,麵對這一嚴峻情況,日立公司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路是繼續投資,另一條路是停止投資施工。日立公司經過了大家認真討論、分析、研究,最後,果斷決定走後一條路,停止投資,實行戰略目標轉移,把資金投放到其他方麵,積蓄財力,待機發展。經過實踐證明,日立公司的決策是正確的。從1962年開始,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中的東芝和三菱的營業額都有明顯下降,但是日立則一直到1964年仍在繼續上升。進入60年代後半期,一個新的經濟繁榮時期來到了,蓄勢已久的日立公司不失時機地積極投資,1967年投入了102億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億日元大關,達1220億日元。5年內銷售額提高了1.7倍,利潤提高了1.8倍。

日立公司就是及時運用了“退出”的策略,抓住了時機,保存了實力,獲得了成功。

因此,作為企業決策者,當企業在危難關頭,要有膽有識,看準新的門路,當機立斷,實行戰略轉移,及時轉產,調

整投資方向,企業就能渡過難關,轉危為安。

這裏的“退”,並非是消極地退出市場,“退”與“不退”有時的確需要經營者有過人的膽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者應冷靜、客觀、全麵地分析市場形勢,預測市場前景,正確掌握“退”的藝術。

做人必須要靈活,該進就進,該撤就撤,不能盲目行動,以致失敗。更不可為一時賭氣、爭麵子,導致全盤皆輸,從而喪失了從頭再來的機會。

以退為進的心理誘導法,用在商場上是非常有效的。心理學家為推銷員提出一種推銷方法,這種方法要求推銷員把自己想象成買主,即從買主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當買主對於推銷的產品提出批評意見時,要以退為進,裝出忘記自己推銷使命的樣子,同意對方的觀點,站在對方一邊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