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1 / 1)

麻婆豆腐

一幫吃貨縱貫全川,大快朵頤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且不說成都,也不說絕對值得寫一篇專文的青林口李氏豆腐宴,廣元、江油、綿陽、眉山、峨眉、樂山、宜賓、蜀南竹海、瀘州……這些地方有點名氣的餐館,通常也各有絕活,各擅勝場。即便是一家旅途中隨意停車用餐的無名路邊店,大抵都用料新鮮,收費靠譜,不會漫天要價亂宰客,口味也起碼差不到哪兒去。

川菜的一大特色,是用尋常材料,將色、香、味做到了極致。我注意到,蜀中幾乎所有川味菜館,都拿兩種習見菜肴作為招徠:一是魚,二是豆腐。魚我所欲也,豆腐亦我所欲也。這裏單說麻婆豆腐。

清人汪汲說周代已有豆腐。但先秦典籍中似乎沒見任何記載,汪氏亦未能提供證據,殆為無根浮說。刻下比較流行而為人認可的說法是:豆腐的發明者乃西漢淮南王劉安。劉安是高祖劉邦的裔孫,文帝劉恒的胞侄,第一代淮南王劉長的兒子兼繼承人,“物事之類,無所不載”的雜家巨著《淮南鴻烈》之主編。安徽淮南的“八公山豆腐”和“淮南王牛肉湯”,至今享有盛譽,聲名遠播。

麻婆豆腐的發明者則因時隔未遠,早已驗明正身:她是一麻臉老婦,成都北門外萬福橋頭“陳福興飯鋪”的老板娘。據說伊“娘家姓溫,排行第七,小名巧巧”,光緒十七年

出嫁。十年後,做木材生意的丈夫不幸翻船喪身。巧巧為了生活,從此與“小姑淑華”相依為命,開了一家鄉間小飯館。“油膩的方桌,泥汙的窄板凳,白竹筷,土飯碗,火米飯,臭鹹菜”,光顧者多為販夫走卒,不少是從附近油坊推大油簍的車夫,勉強度日而已。始料未及的是,她妙手偶得炮製出“麻婆豆腐”,卻極受歡迎,廣為流布,雅俗共賞,“大人先生也特意來吃她燒的豆腐”了,生意一下子好至爆棚。久而久之,麻婆豆腐無可爭議地成為川菜的代表作之一。汪曾祺稱之為“燒豆腐裏的翹楚”。

李劼人這樣描述麻婆豆腐的烹製過程:

將就油簍內的菜油在鍋裏大大的煎熟一勺,而後一大把辣椒末放在滾油裏,接著便是豬肉片,豆腐塊,隨手放一些常備的蔥、蒜苗,一燴,一炒,加鹽加水,稍稍一煮,於是辣子紅油蓋著了菜麵,幾大土碗放到桌上,臨吃時再放一把花椒末。

汪曾祺將做麻婆豆腐的要領歸納為以下六點:

一要油多。

二要用牛肉末。

三要用郫縣豆瓣。

四要用文火。

五要起鍋時撒一層川花椒末。

六要盛出就吃。

要旨是:麻、辣、燙。

老頭說他多次做過麻婆豆腐,都不是那個味兒,後來才知道該用牛肉末而不能用瘦豬肉末代替——但李劼人分明說用的是“豬肉片”。

李劼人長汪曾祺一輩,同樣是著名作家兼

美食家。他還是成都土著,自己開過飯館。曾多次帶家人和朋友到“陳福興飯鋪”用餐。1957年麻婆豆腐店公私合營後遷址,招牌就是請此公寫的。豬肉片與牛肉末,孰是孰非?我來了興趣,想尋找旁證,探出究竟。

林海音的說法是:用黃牛肉或羊肉。

車幅的說法是:用黃牛肉,加豆豉(放豆瓣是後起做派)。

一團亂麻。一筆糊塗賬。看來,誰的說法更正宗,抑或究竟有沒有所謂正宗,還真難說。管他呢,在我看來,麻婆豆腐隻要麻、辣、燙,加上鮮、嫩、香,就是上品,就算正宗。

豆腐的發明者劉安死於非命,最有名的豆腐愛好者瞿秋白亦然。

中共早期領袖瞿秋白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被捕,6月18日從容就義。其間,他草就千古奇文《多餘的話》。文章結尾,秋白寫道:

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

2009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