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險如夷孫元良
在人才輩出將星如雲的黃埔係,孫元良的才能不見得特別優異,名氣亦隻能算是中不溜秋。他的一生,卻跌宕起伏斑斕多姿,充滿傳奇色彩,創造了多項紀錄。尤其是此公慣能履險如夷,一再從千軍萬馬中潰圍而出毫發無損,端的福星高照身手非凡也麼哥。
1924年初,北京大學預科學生孫元良南下廣州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在學生第三隊。後來成為一代名將的關麟征、杜聿明、黃傑、陳賡等人,均是他的同窗隊友。
黃埔一期生共有600餘人,號稱蔣介石的開山大弟子。孫元良文化程度較高,濃眉大眼,一表人才,加之為人機靈,口才便給,很快得到校長青睞。畢業後,曆任國軍排、連、營長,參加了兩次東征和平定劉楊叛亂之役。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孫元良出任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這個團長非同小可:所部是黃埔嫡係最精銳的隊伍,含金量極高;一期同學當時當上團長的,僅有胡宗南、桂永清、範漢傑、蔣先雲等寥寥數人。
北伐軍在江西南昌與孫傳芳軍會戰,先勝後敗。蔣介石惱羞成怒,將第一師師長王柏齡、黨代表繆斌革職,並聲稱要槍斃自行退卻的孫元良,以儆效尤。其實,蔣才不會自剪羽翼。他隻說不練,暗中送孫東渡扶桑,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
習炮兵。返國後,很快就重新當上主力部隊團長。中原大戰後,孫元良升任裝備最為精良的國民政府警衛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1931年底,孫部改編為八十七師二五九旅,其仍任旅長。次年初,率部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在廟行鎮擊退日軍。因作戰有功,孫獲授寶鼎勳章,先後升任八十八師副師長、中將師長。
盧溝橋事變後,孫元良奉命率八十八師由無錫、鎮江進駐上海布防。8月13日,日軍發起猛攻。孫部率先投入戰鬥,在閘北地區與日寇血戰兩個多月,予敵重大殺傷,自身亦損失慘重。10月底,所部二五二旅五二四團在團副謝晉元率領下,在上海西藏路四行倉庫孤軍堅守掩護主力撤退,血戰到底,誓不投降,震驚中外,傳頌一時。
1937年底,時任七十二軍軍長(仍兼八十八師師長)的孫元良率部參加南京保衛戰。南京失守後,他化裝成難民,躲藏一個多月後僥幸逃出幸免於難,被蔣介石撤職查辦。後奉派遊曆歐洲,考察軍事。抗戰後期,任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在貴州獨山擊退準備直搗陪都重慶的日軍,被國民政府通令嘉獎,獲授最高等級的“青天白日”勳章。
解放戰爭後期,孫元良充任國民黨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兼第十六兵團中將司令。該兵團轄第四十一、四十七、
九十九三個軍,另有一個快速縱隊及戰車團、重炮團、工兵團等部隊,總兵力約10萬人,是淮海戰役國軍參戰的主力兵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