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角度讀名家書信(1 / 3)

從經濟角度讀名家書信

題記:喜歡閱讀名人日記和書信。本篇單說書信,而且僅從經濟角度著眼。管窺蠡測,不賢識小,此之謂歟?一笑。

《王國維全集·書信》中寫給羅振玉的信大概超過了一半,其中又有泰半內容涉及經濟,包括大大小小的報賬及形形色色的清單。羅王之間控製與依附的人際關係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陳寅恪詩曰:自由共道文人筆,最是文人不自由。

旨哉斯言。

陳寅恪1930年5月9日致陳垣:

“前呈拙文(梁按:指《吐蕃彝泰讚普名號年代考》)首段,誤檢年表,致有訛舛,可笑之至,疏忽至是,真當痛改。乞勿以示人,以免貽笑為幸。”

這封信《陳垣來往書信集》隻有係年,《陳寅恪集·書信集》則詳係於1930年5月9日。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二陳相互請益,彼此推重,關係親密。作為名父之子世家子弟,陳寅恪不惟自視甚高,而且相當愛麵子。

陳寅恪1961年8月4日致吳宓:

“弟家因人多,難覓下榻處。擬代兄別尋一處。兄帶米票每日七兩,似可供兩餐用,早晨弟當別購雞蛋奉贈,或無問題。”

吳宓日記1961年8月18日:“(是日)複函廣州陳寅恪兄、嫂八月四日航函,告宓約於八月二十六日到廣州,糧票所帶甚多,每日可有一斤,無需另備早餐,雲雲。”

“受教追陪四十秋

,尚思粵海續前遊。”67歲的西南師範學院教授吳宓想念闊別多年、年過七旬、時任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的陳寅恪,打算遠出蜀道,南下探視。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陳寅恪固然很愛麵子,待客禮數一向也是很周全的。何以瑣屑乃爾?初讀時不得其解。一貫“好讀書不求甚解”,也沒有深思。

日前讀《李劼人晚年書信集》,一下子有了答案。都怪自己疏忽:1961年,正所謂“三年困難時期”嘛,國內物資供應極度匱乏。難怪,難怪。寅恪先生晚年目盲足臏,書信均由夫人唐筼代筆,叮嚀周至,正是其特色。

李劼人是我喜歡的作家和人物。有料,有趣,有種,此公庶幾當之。餘生也晚,不能親至菱窠一品廚藝,尤覺抱憾。下次到成都,一定要去李劼人故居博物館學習觀摩一番。

《李劼人晚年書信集》編排有點亂,開本稍小,紙質欠佳。但它具有多方麵的史料和研究價值,讀起來也津津有味。與子女及親友的通信,可窺見北京、成都兩地物資匱乏的程度及物價消長情形。李劼人身兼著名作家、文藝界頭麵人物、無黨派愛國人士、成都市副市長、市省全國三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多種虛實頭銜,尚且深感饑餒之威脅,無力卵翼兒女周濟親朋,至於平頭百姓及底層民眾承受的現實痛苦,可想而知。

這裏挑

點輕鬆有趣的話題,不及其餘。

李劼人1961年5月8日致朱良輔:

曹稚雲花鳥屏一台,既已成議,此十二元,隨時來舍,隨時麵交。郭復翁對聯一副、王引之對聯一副,前已共還過一十六元,茲再酌加四元,湊成二十元。如前途承諾,此二十元短期內亦可清付,如不承諾就算了,多一元也不要。至第二批字畫,已斟酌如下:沈□□對聯一副,開價十四元,還九元;錢梅溪短聯一副,開八元,還六元;蔣花龍畫蘭小條開六元,還五元;趙之謙字條開六元,即照還六元;黃賓虹字條開八元,還六元;顧印愚字條開九元,還七元;竺重光字條開二十八元,還一十六元。此一批開價中平,還價總數亦在七折以上。如前途尚不滿意,則全部退還。即使前途答應,而此五十五元,亦須老實緩一下才能付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