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鍾叔河
鍾叔河先生是當代成就斐然的出版家和風格獨具的散文家。他所編所寫的諸多書籍,經受了歲月和市場的雙重淘洗,長銷不衰,廣受好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鍾叔河的寫作與編輯思想,已成為一個研究課題,就梁某所見,以此為題的碩士論文,已有多篇。
早年,鍾叔河任《新湖南報》(後改名為《湖南日報》)編輯、記者,曾與同事俞潤泉、張誌浩、朱正一起,被打成“思想落後小集團”。1957年,歲次丁酉,他26歲時,被劃為右派,開除公職,自謀生計,由居民委員會監督改造,在長沙的街頭巷尾引車賣漿,曆10餘年。夫人朱純也是他的同事,同時遭此厄運。1970年早春,雪上加霜,他更因“現行反革命”罪被捕,次年被判刑10年,發配到茶陵洣江農場勞改,在監獄中度過了幾乎整個壯年,直至1979年才平反出獄。
艱難而漫長的歲月,沒能消磨鍾叔河的意誌和信念,沒能讓他中止閱讀和思考。經老友朱正推薦,鍾叔河入湖南人民出版社任編輯,開始策劃出版《走向世界叢書》。這套書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厚積薄發,出手不凡,震爍當時,澤及後世。1984年,他出任嶽麓書社總編輯,篳路藍縷,標新立異,主持出版了一批在彼時堪稱驚世駭俗的書籍,尤以曾國藩、周作人著
作引人矚目,並引發極大爭議。1988年,調湖南省新聞出版局工作,淡出出版第一線。1996年離休之後,積習難除,筆耕不輟,編而又寫,出書連連。編訂作品,當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4卷本《周作人散文全集》為犖犖大者。他自己的作品,先後結集為《走向世界——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曆史》《從東方到西方——走向世界叢書敘論集》《書前書後》《念樓學短》《籠中鳥集》《念樓序跋》《小西門集》《念樓小抄》等。鍾叔河的文風,清新簡潔,婉而多諷,綿裏藏針,餘味悠長,深受讀者喜愛。鍾先生一貫認為:“好編輯是編出來的,也是寫出來的。”戲稱編輯“要兩支筆”:藍筆自娛,朱筆編文。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年近半百時,鍾叔河半路出家,進入出版界。他實際做出版的時間,僅10來年。這10年取得的績效和成就,有目共睹。他成為出版家,當仁不讓。鍾先生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寫作,亦與之同步,大抵都是在工作之餘和離休後為之,一憑己好,集腋成裘。他成為散文家,實至名歸。
晚年,這麼一個“獨具先知之明,頗有商業頭腦,極有主見,極為抗上”(周實語)的人,這麼一個“精神獨立,思想自由,內心非常驕傲,行事外圓內方”(王平語)的人,這麼一個“國內編輯出版界
單兵作戰能力及綜合正麵效應,罕有其匹”(梁由之語)的人,這麼一個“精明,高明”(曾德明語)的人,常年宅在“長沙城北之念樓”,冷靜而不失熱忱地打量著戶外的大千世界,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說些自己願意說的話,很少下樓,更少外出,關切現實而又與滾滾紅塵若即若離。這種存在現象,既有意思,又有趣,值得深入探究。
鍾叔河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精細。有過接觸的人,幾乎都會對他說話做事的精密細致,印象深刻。他的賬本,記載詳明。誰送書給他,他贈書給誰,時間地點,一目了然。《周作人散文全集》、新版《走向世界叢書》……得了多少稿費,都有詳細記錄。我翻過他的小本子,有些賬目,精確到小數點後的兩位數。或許可以說,正是此老這一特點,成就了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