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並州文武(1 / 3)

漢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十二月,陰館,鎮北將軍府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靖邊侯劉飛自受命以來,公忠體國,勤政愛民,驅除胡虜,靖除邊患,赫赫功勞,皆以在目,朕念其藹,大義可嘉,今加封劉飛為驃騎大將軍,開府治事。欽此!”荀攸站在台上一字一句的宣讀著靈帝給劉飛傳下的聖旨。

台下,劉飛躬身抱拳站立,他後麵薛禮(字仁貴)、鄭成功(字明儼)、秦良玉(字貞素)、嶽飛(字武穆,曆史上字鵬舉,因為劉飛現在的字為鵬舉,因此改字為武穆)、趙雲、秦瓊、尉遲恭、張遼、張燕、趙風、魏徵(字玄成)、房玄齡(字喬鬆)、長孫無忌(字輔機)、狄仁傑(字懷英)等人分列左右。

薛仁貴、鄭成功、秦良玉、嶽飛、魏徵、房玄齡、長孫無忌、狄仁傑八人都是這三年多來招賢館出品的完美級人才,他們的出現,使得劉飛麾下文武實力大增,不再是武強文弱的局麵,解決了劉飛麾下的人才危機。

薛禮(614年-683年),字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的將軍,軍事家、政治家,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麵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是北魏將領薛安都的六世孫,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名諱鄭森,表字明儼、大木,幼名福鬆,為東寧王朝的開國君王。鄭成功原為中國南明政權的大將軍,因蒙南明紹宗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朱成功”,又因蒙南明昭宗封延平王,稱“鄭延平”。尊稱“延平郡王”、“開台尊王”、“開台聖王”等。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隻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秦良玉(1574~1648年),字貞素。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女將軍、民族英雄、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曆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女子,唯一封侯女將軍,二十四史唯一單獨作傳的女子。上柱國光祿大夫,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駐四川等多處提督、總兵官,鎮東將軍,少保加封太保兼太子太保,一品夫人,忠貞侯。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複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並且在四川、貴州地區又相繼擊敗奢崇明、安邦彥、張獻忠、羅汝才等叛軍,取得成都之捷、重慶之捷、夔門之捷等。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貞侯。被永曆皇帝加封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靖川。去世後諡號“忠貞”。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讚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曆史上畢竟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