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酸棗會盟(1 / 2)

不說劉飛與南匈奴大戰於美稷,且讓我們來看看洛陽的局勢。

自董卓“得到”呂布之後,愈加驕縱。

漢昭寧元年(公元189年)六月下旬,為了更加鞏固手中的全力,董卓悍然廢掉少帝劉辨,另立陳留王劉協為新君,改元初平,從此大權獨攬,不可一世!群臣都是敢怒而不敢言,董卓荒淫霸道,惹得天怒人怨,西園軍中中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被迫逃出洛陽。

此時盧植也收到了劉飛的回信,知道劉飛被匈奴、鮮卑等族數十萬大軍拖住,無力南下,但已做了一些相應的安排,讓他靜待時機,同時,心中還言明了先帝下了一道讓劉協繼位的密詔,董卓廢帝雖然是為一己之私,但卻也算是歪打正著。

初平元年七月初,此時劉飛已平定南匈奴,正率兵北上,準備應對鮮卑等數十萬聯軍的南下,也趁此機會剿除北方鮮卑對大漢的威脅。

也就在這一時間,劉飛與盧植的書信都被放在了東郡太守曹操的案頭。

值得一提的是,盧植派去給曹操送信的,不是別人,正是劉備三兄弟。

曹操看完劉飛和盧植的信後,心中默念道:“發布討董檄文?劉鵬舉啊劉鵬舉,你到底是想幹什麼啊?這種名利雙收的事情竟然讓我來做?也罷,算我曹孟德又承你一次人情了。”

看著眼前站立的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曹操開口說道:“盧公的意思我已經明白了,不過董卓勢大,我獨木難支,因此我打算發布討賊檄文,召集天下諸侯共討董卓,勞煩三位將軍暫且在驛館住下,等些幾日,與我一同舉兵如何?”

“謹遵曹公之命!”劉備拱手道。

漢初平元年七月,曹操發出討賊檄文: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弑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曹操的討賊檄文發出之後,各鎮諸侯紛紛舉起義旗,舉兵響應,共計一十六路諸侯,分別是: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泰山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青州刺史焦和。第十四鎮,遼西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六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加上曹操的東郡兵馬,共計一十七路諸侯。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此次曹操出兵三萬,可以說比曆史上的五千軍馬強了數倍。各領麾下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初平元年八月,各路諸侯彙聚於酸棗,共合兵馬三十四萬,各自安營下寨,連接二百餘裏,可謂聲勢浩大,不過在曹操看來,各路諸侯手下的士卒也是參差不齊;除了自己手下之外,也就袁氏兄弟、孫堅以及陶謙三人的麾下士兵可稱精銳,其餘的無論從操練上還是精神上都算不上強軍;且聯軍還有一個最大的弱點,便是缺少騎兵部隊,相比於董卓的十萬西涼鐵騎可謂薄弱,看來此戰並不一定樂觀。

當晚曹操乃令宰牛殺馬,大家也雲集一處,詳議出兵之事。袁家四世三公,名望極高,袁紹自然坐了首座,曹操作為此次會盟的召集者坐在次席,跟著就是袁術。

“我大漢自高祖皇帝開國以來,至今已曆四百載,國威昌隆,四方敬服;如今董賊逆天而行,使得朝綱敗壞,天子蒙塵,必為天下共誅之、共討之;今得孟德仗義相招,各位俊彥雲集一處,必將為我漢室除汙去穢,複之正統,適逢其會,何其之幸也!”說話之人聲若洪鍾,抑揚頓挫,正是北海太守孔融,他乃是孔子之嫡孫,文名稱著於大漢,首先作此討逆之言,倒是恰如其分。

“文舉公言之有理,今日我等與此齊會,便是要澄清宇內;如今各路諸侯合兵一處,聲勢浩蕩,董賊也必知之,其人雖大逆不道,可手下士卒卻是精銳無匹,我等當先推舉一盟主,號令三軍,方能與之相抗,此乃當務之急,還請各位詳加斟酌!”曹操出言道,他心中其實對於董卓的戰力有著很深的憂慮,聯軍若無統一指揮,無異於一盤散沙,怎能與之相敵?

“此番既是孟德召集義軍,他又素來能征慣戰,且世代為漢室之臣,正可擔當此任!”出言的乃是濟北相鮑信,他與曹操素來交好,了解曹操的軍事才能,故此才會有如此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