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謀奪冀州(1 / 2)

與曹操的際遇相似,孫堅、公孫瓚二人也分別崛起於江東和遼西,使得天下諸侯為之側目。

如果這個時候他們看不出點什麼,也很好理解,畢竟他們都受到了天子的封賞,一時風頭正盛,看不出什麼。

當初十七路諸侯會盟,最後隻有三路諸侯沒有進京請賞,這三路就是曹操、孫堅和公孫瓚。

正當以袁紹為首的諸侯們為自己得到了封賞而沾沾自喜時,卻得到曹操三路諸侯大肆招兵買馬的消息,這能不讓諸侯麼側目嗎?

袁紹被封為前將軍,雖然比他當盟主的時候自封的車騎將軍要低一級,但好歹是官方認可的,因此袁紹的名望大增。

曹操評價袁紹“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其實袁紹並沒有那麼不堪,這點前文提到過,至少袁紹也是很懂得禮賢下士的,不過,袁紹的禮賢下士禮針對的是名士,而不是寒士。

袁紹身為袁家長子,而袁家四世三公,如今袁隗被殺,袁家家主的位置便落到了袁紹的頭上。

不過不得不說“四世三公”的名頭著實好用,袁紹從洛陽回到渤海還不到一個月時間,藏身於冀州和幽州的名士、猛將紛紛前來投袁紹。這其中就有現任冀州牧韓馥帳下的謀士荀諶(字友若)、辛評(字仲治)、辛毗(字佐治)暗中轉投袁紹。

說起荀諶此人,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你隻要想想他姓荀,出自豫州潁川,表字還叫友若,與荀彧的表字文若僅一字之差,應該不難想到此人的身份了吧?不錯,他正是王佐之才荀彧的四兄,也是集謀略與治政為一身的大才!史書記載荀諶投袁紹之後,因為被郭圖、逢紀和許攸之流排擠,未得重用,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後便不知去向,並沒有前去投靠在曹操陣營裏混得如魚得水地荀攸和荀彧。

曆史上東漢末年時期的世家確實是人才輩出,潁川荀氏、河內司馬氏、琅琊諸葛氏、曹氏、袁氏、孫氏都是如此。

荀攸、荀彧、荀諶三叔侄的能力本事絕對不輸給諸葛亮、諸葛瑾、諸葛均三兄弟。要是再加上荀彧的祖父是荀淑,為朗陵令,是東漢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與“司馬八達”不分上下。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如今更是擔任著大漢司空。由此可見,荀家非同一般。

要說荀攸輔佐劉飛,荀彧投效曹操,荀諶投靠袁紹,未嚐沒有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意思,這是世家慣用的自保手段。君不見曆史上諸葛亮輔佐劉飛,其兄諸葛瑾在東吳,而其弟諸葛均則是輔佐曹魏,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諸葛三兄弟,蜀得一龍(諸葛亮,號臥龍),吳得一虎(諸葛瑾),魏得一犬(諸葛均)”的說法。這裏的犬可不是貶義詞,而是褒義,表示守成之才。

說完了荀諶,我們再來說辛評。辛評也是潁川人,當初和荀諶一起投奔韓馥而來,袁紹回到渤海之後,他也是慕名轉投了袁紹。史書記載,袁紹死後辛評繼續輔佐袁譚,被這個草包給活活地氣死了。

辛毗是辛評的弟弟,跟隨辛評一起投奔袁紹,不過曆史上辛毗最後投降了曹操,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上表推薦辛毗任議郎,後為丞相長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穎鄉侯,食邑三百戶,後為衛尉。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渭南,司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號。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仍任衛尉。不久,逝世,諡肅侯。由此可見,辛毗也是個很有才華的人。

又過了不久,冀州名士逢紀(字元圖),冀州魏郡人審配(字正南),豫州潁川人郭圖(字公則),荊州南陽人許攸(字子遠)相繼來投。一時之間袁紹帳下有名的文士竟然達到了七人!

接著袁紹聽說钜鹿人田豐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以正直不得誌於韓馥,於是便親自拜會,表現的十分恭敬,田豐感其恩,拜其為主,被袁紹任命為長史。

據《三國誌·魏書·袁紹傳》的注引《先賢行狀》記載,田豐“天姿朅傑,權略多奇,少喪親,居喪盡哀,日月雖過,笑不至矧。博覽多識,名重州黨。初辟太尉府,舉茂才,遷待禦史。閹宦擅朝,英賢被害,豐乃棄官歸家。袁紹起義,卑辭厚幣以招致豐,豐以王室多難,誌存匡救,乃應紹命,以為別駕。”

不過話又說回來,袁紹盡管得了曆史上有“河北三傑”之稱的田豐、沮授、許攸,更有“王佐”的四哥荀諶,冀州名士逢紀、審配,潁川名士辛評、辛毗、郭圖等人來投,但他的智囊團從一開始就隱藏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