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秘密任務
“三叉戟”號是一艘已有十八年船齡的三千TEU級集裝箱貨輪,最近五年主要往在歐洲與遠東的航線上運營,通常把遠東出產的廉價商品運往歐洲,再把歐洲出產的高附加值商品運往遠東。
在這條單程大約七千海裏的航線上,“三叉戟”號走一個來回需要三個月。
十天前,“三叉戟”號從意大利那不勒斯出發,運載著二千七百六十四隻塞滿了瓶裝橄欖油、葡萄酒、汽車零部件、高檔家具與流行服飾的集裝箱,開始了本年第二次遠航。到達亞曆山大港之後,“三叉戟”號卸下了一百多具裝著汽車零部件的集裝箱,載上三百多具裝有埃及特產的集裝箱。貨輪的下一站將是印度孟買,然後途徑新加坡、馬尼拉與高雄,到達韓國釜山。
航線安排得非常密實,等“三叉戟”號再次回到那不勒斯,三十多名船員能得到一筆非常豐厚的薪酬。隻是船員一點都高興不起來,特別是經過曼德海峽進入亞丁灣之後,因為就在上個月,一艘從**起航的貨輪經過亞丁灣的時候,被海盜劫持,貨輪的船員至今還在海盜手上。
指望那些護航戰艦?
亞丁灣總麵積高達五十三萬平方公裏,從曼德海峽南端到索科特拉島西端的國際航線長達一千五百公裏。雖然有十多個國家派遣戰艦,為途徑該海域的船隻護航,但是在這條漫長的航線上,總共隻有三十多艘戰艦,大多以兩到三艘組成一個編隊,而每天在該航線上航行的商船多達數百艘。
用三十多艘戰艦掩護十數倍的商船,明顯力不從心。
為了解決僧多粥少的問題,參與亞丁灣反海盜護航行動的國家達成了一份協議,將國際航道分成十多個分管區域,由各國派遣的戰艦,以接力方式為船隻護航,最大限度的保障航線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進入亞丁灣的船隻要想得到戰艦保護,得在西端的曼德海峽或者東端的索科特拉島集合,組成船隊穿越危險海域。
雖然不需要交納“保護費”,但是卻要耽擱不少時間。
“三叉戟”到達曼德海峽南口的時候,上一支船隊剛剛在美國戰艦的護送下出發,要想加入下一支船隊,至少得等待十二小時。
雖然對單趟航行時間為一個多月的貨輪來說,等待十二小時不算什麼,但是“三叉戟”號從那不勒斯出發之後,一直以最快航速前進,在亞曆山大港的停靠時間也壓縮到最短,船長似乎在趕時間。
“三叉戟”號沒在貨輪集結海域停留,繼續以二十二節的最快航速前進。
對船長的決定,船員既感到不安、也非常不滿。因為貨輪懸掛的不是意大利國旗,而是美國國旗。在美軍出動特種部隊,營救出被劫為人質的菲利普斯船長之後,索馬裏海盜就放出話來,絕不放過美國籍貨輪。
從此之後,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隻經過亞丁灣的時候,都有戰艦保護。
海盜不敢對得到戰艦保護的船隻下手,可是不見得會放過單獨航行的船隻。
“三叉戟”號繼續前進的時候,船員隻能把希望寄托在自製燃燒彈、高壓水槍、以及那間用鋼板包裹起來的安全艙上。
隻是這些防護措施都是被動的,麵對荷槍實彈的海盜,往往淪為擺設。
船員的不滿情緒沒能瞞過船長艾瑞克,因為做決定的不是他,而是那個在亞曆山大港上船的“不速之客”。
“艾瑞克,你就不能安靜一會嗎?”
已經在船艙內來回踱了幾十圈的艾瑞克停下腳步,朝趴在桌子上,正在航海日誌上做手腳的中年人看了過去。
這家夥叫羅伊-林奇,在亞曆山大港登上“三叉戟”號,接管了指揮權。
他來自哪?
艾瑞克心裏非常有數,因為十三年前,他從海軍退役的時候與CIA簽署了一份秘密合同,承諾在未來相應CIA的號召,他由此成為了“三叉戟”號的船長,並且每年從CIA領取一份不菲的特別津貼。
“林奇,你知道這麼做有多麼危險嗎?”艾瑞克拿起放在桌上的萬寶路香煙,哆嗦著試了好幾次,才點燃。
“危險?任何事情都有危險,哪怕‘三叉戟’號停在亞曆山大港內,也有危險。”林奇抬起頭來,看了眼神色慌張的艾瑞克。“隻有盡快到達目的地,把貨物轉移到岸上,危險才會過去。再說了,現在急著趕時間,都是因為你們沒有按照計劃行動,在六天前從那不勒斯出發。”
“我說過,這不是我們的錯,是港口……”
“可是我們卻要為此承擔責任!”林奇合上航海日誌,目不轉睛的盯著艾瑞克看了幾秒鍾,才說道,“因為你們沒有及時到達,我不得不在亞曆山大港逗留一天,很有可能因此暴露了行蹤。如果不能盡快到達目的地,誰也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比起那些神出鬼沒的敵人,我更願意麵對索馬裏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