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初到開封(1 / 2)

唐之長安,宋之開封,都是彼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靖康之恥後,宋室南遷,東京開封城再不複往昔輝煌,後人也隻能從《清明上河圖》上一覽其繁華盛景。

金滅北宋,蒙元亡金,這座城市也隨著王朝的變遷一起浮沉。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布衣起兵,完成了中國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向北統一中原的壯舉,這座城市才再度歸於漢人的統治下。

朱元璋曾有意定都開封,甚至一度將開封升格為北京,與金陵城的南京相對。後來定都提議作罷,朱元璋將開封作為第五子朱橚就藩之地,至此近三百年,開封才再複繁華。隻是盛衰往複,又有幾人能知道開封很快又將迎來一次滅頂之災呢?

餘誠此刻就和張管事一左一右坐在運糧馬車的車轅上,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張管事幾番打探餘誠的來曆,都被餘誠應付過去。直到視野裏出現一道高高的土牆向兩側綿延開去,餘誠遠遠看著,好奇問道:“開封的城牆上怎麼還長著樹啊?”

張管事哈哈笑道:“餘老板看來是沒來過開封哪。那是土城,可不是城牆,隻是開封城外的護城堤。”

“護城堤?”餘誠這還真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

張管事解釋道:“餘老板有所不知,開封城因為在黃河邊上,時常受到黃河水患的侵襲。從元朝開始就沿著城牆修築堤壩,用來防水,後來一度被水衝毀。正統年間於少保再行修築,之後景泰朝又加築一次,才有此番模樣。有了這道護城堤,開封城雖不能說是高枕無憂,但尋常水患就不足為懼了。”

餘誠心中好奇,“於少保?哪個於少保?”這就是上課時隻顧著看小說不好好聽課的下場,聽到“少保”兩個字,腦袋裏能想到的就隻有被韋爵爺鬥垮的鼇少保。

張管事比餘誠還奇怪:“自然是於謙於少保,還能有哪個?”

餘誠恍然大悟,再怎麼孤陋寡聞,這個名字總還是知道的。不知道的話輪不到曆史老師出手,語文老師就該拎著四十米長的大刀來把你千錘萬鑿了。隻是沒想到這位於少保,不僅能寫詩能打仗,民政也能搞這麼好,真是厲害!

等車隊到了大堤跟前仔細看了,隻見大堤底部約有十幾米寬,高五六米,難怪剛才在遠處會把它誤認做開封城牆。

大堤離城牆還有幾裏路,但視線以內從土堤到城門,滿是熙熙攘攘的客商。這其中既有如張管事這般的大商隊,也有挑著擔子的小貨郎,貨物從柴米油鹽到石炭、布匹,應有盡有。

一路行來,張管事一邊同相熟的客商打著招呼,一邊抽空向餘誠介紹:“前邊這道城門叫做南熏門,也就是我們平常所稱的南門。開封城內數十萬人,日常所需都是這樣一點一滴運入城內的。”商貿如此繁華,張管事滿以為能從這位餘老板的臉上看出驚訝來,可明顯餘誠對護城堤和開封城牆的興趣更勝於熙攘的人流。

如果讓餘誠知道張管事的想法,一定會嗤之以鼻,看過了長假期間旅遊景點的人山人海,這麼點人實在不值一提。

車隊隨著人流慢慢向前,沿途還有大聲吆喝攬客的酒店飯店,其餘如客棧、雜貨等店鋪亦有不少,要不是前方高高聳起的城牆,餘誠都會以為自己已經進到了城內。

城門處聚集了不少的難民,都是想進開封城討條活路的人,卻被官兵攔在外邊,隻偶爾有幾個掏得出好處的才有可能被放進城內。而在城外的難民,每時每刻都有人死去。

看得出來張管事和守城兵士的關係早已打點好,這麼大的一支商隊,守門士兵隻是粗略翻看了兩下,就揮手放車隊進城。至於餘誠一直所擔心的什麼查看路引,更是沒有發生。

走過吊橋,又穿過甕城,才算是真正進入了開封城內。

如願以償進了開封城,餘誠的目的已經達到,就在大街上與張管事道別。

張管事問道:“餘老板在何處下榻?張某把糧隊的事情安排妥當了再上門拜訪。”

餘誠猶豫了一下,想到這趟生意做的還算滿意,以後要是再想做糧食生意還是找張管事這種打過交道的人最為妥帖。於是未作隱瞞,道:“餘某也是初到開封,這才正要去找個落腳處。”

張管事思索一番,道:“以前曾有一家糧商欠了我們糧行的貨款,一時沒有現銀,便用轆轤灣的一所宅院抵了賬。那所宅院我去看過,是個兩進的院子,雖說偏僻了點,勝在安靜。餘老板若是不嫌那裏簡陋,不妨暫居在那裏。我家掌櫃估摸著這兩天便要歸來,到時我也好方便引薦。”

餘誠大喜,自己還正愁初來乍到無處落腳呢,真是瞌睡有人送枕頭,連忙謝過張管事。

張管事還要押送糧車回商號,便喚來隨行的夥計周安為餘誠帶路,雙方拱手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