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已經沒米下鍋了。
張老漢透過門縫往外看著,自從這夥不知道哪裏來的兵殺進荊州城,他們全家就將門緊鎖,生怕被亂兵闖進來。
他家又不是什麼大戶人家,家裏的米缸隻有三天存糧,盡管已經是節省著吃了,可到今天依然是斷炊了。
“這幾天都沒聽見有亂子,應該是沒事了吧?”老妻也湊上來往外看,“說不定這夥兵不禍害人呢?”
“亂說,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天下的烏鴉都一般黑,哪有什麼好的?”
老妻話說出口連自己都不信,可是被老頭這麼一反駁,心裏火氣又上來了:“那你說怎麼辦?橫不能全家都餓死吧?咱倆餓死也就餓死了,你孫子那可是張家最後一根苗!”
“欸,你看那不是馮家的嗎?他也出門了。”
兩人在門後聽了半天,也沒有聽見慘呼或者求救聲。張老漢咬咬牙對老妻說:“我也出去看看,你把門頂住,我不回來,誰叫門也不許開。”
張老漢提心吊膽出了門,看到不遠處的牆角圍著一群人,都是熟識的街坊鄰居,便也好奇的圍了過去。
牆上貼著兩尺見方的一張紙,張老漢眯著眼看了半天,他識字不多,紙上的字隻能認識小半。
“楊秀才,上邊寫的啥,你給大家念念唄。”
楊秀才並不是秀才,隻是個上了年紀的老童生。他一心應考,屢試不第,屢敗屢戰,久而久之大家就喊他“楊秀才”,楊秀才也甘之若飴。
楊秀才咳了聲清清嗓子,說:“這是個安民告示。”
“三大紀律七項注意。”
“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不打人罵人、不損壞莊稼、不調戲婦女。”
一眾百姓聽了,都表示不信。
“這怕不是哄我們的?這幫當兵的,不搶我們就燒高香了,還能這麼守規矩?”
“不燒不搶的軍隊還是有的。人家嶽爺爺的兵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掠…”
“嶽元帥那都幾百年前的事了。”
“你們說的那是兵,我可聽說了進城的這群人是要造反的,人家是賊!”
“朝廷官兵都做不到的事,他們一群賊能做得到?”
“噤聲,噤聲,來人了!”
兩個士兵朝這兒走過來,一群百姓呼啦啦全跑開,卻又不跑遠,全躲在離此幾十步外的樹後牆後偷看。
兩個士兵目不斜視,一人提一桶漿糊,一人拿一遝告示,三兩下就在牆上又貼好一張告示,然後腳步不停的又趕往下一處地方。
士兵走後,一群百姓又呼啦啦圍到新貼的告示跟前,這次楊秀才不用別人催就將告示上的內容念出來。
餘家軍告荊州父老書:
帝昏臣庸,官府虐民難止。天災人禍,黎民百姓何辜?餘家軍起於微末,願傾一腔之熱血,拯斯民於水火,解蒼生於倒懸。特此攜民南下,落戶荊州,剿兵安民,共建樂土。布告天下,鹹使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