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的困難程度,絲毫不亞於打贏一場戰爭。
譬如說清軍入關後的剃發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起初清軍南下,江南的百姓對朝廷從朱明換成了滿清並沒有多大的抗拒。可是等清廷下了剃發令後,頓時激起無數反抗,大名鼎鼎的江陰保衛戰就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裏江山。
對於滿清坐了江山,江陰人民起初並沒有什麼反抗的舉動,在明朝是順民,清朝依舊如此。可等到剃發令傳來,往昔順民拿起了刀槍與清軍拚了個你死我活。
又過了幾百年,清朝落幕開始剪辮子,一樣有許多人為了腦後的辮子尋死覓活,由此可見風俗的改變是多困難的一件事。
迄今為止,餘家軍下過很多道政令,比如限製地租、禁止私蓄護衛、山林確權等等。但禁止纏足,就不是下一道禁止的命令那麼簡單了。
關於鬥爭,最關鍵的是分清敵我。比如那些土地相關政策,餘家軍的敵人是士紳地主階層,支持者則是廣大的佃農與失地者。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所以能無往不利。
而對於移風易俗,餘誠的敵人是民眾心中固有的觀念,盟友卻很少,就連深受裹腳危害的婦女都有很多會是纏足的支持者。
思慮再三,餘誠決定還是先從報紙這一宣傳陣地開始下手。
經過這半年的發展,報紙已經是荊州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甚至還催生出了一種新職業,那就是念報人。
因為百姓的識字率不高,報紙上又經常會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政策刊登,所以荊州百姓們開發出一條新的消遣方式,那就是去茶攤花一兩分錢點杯茶,然後聽念報人給大家念報紙。
除了政策,還有各種招工啟事,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能找到條賺錢的門路。即便都沒有,聽個熱鬧也是好的嘛。
吳秀才就是一個念報人。其實吳秀才不是秀才,而是個四十多歲的老童生,秀才隻是大家對他的尊稱。
在荊州,隻要是讀書人其實都有出路。考進政務學堂,畢業以後就能進官府謀個差事,又體麵又有前途。進不了政務學堂,也可以去當老師教別人認字,餘家軍有各種學校和掃盲班,給老師的薪水也不低。
吳秀才兩個都沒有選,他還做著科考當官的夢,指望哪一天官軍打回來撥亂反正。如果給餘家軍做事,難免會頂個從賊的名聲,不掉腦袋就已經是萬幸,仕途就別想考慮了。
吳秀才家中沒有田地,自己也沒有什麼長處,平日裏靠著給別人代寫書信賺點小錢,還經常餓肚子。
給茶攤念報其實也賺不到什麼錢,但茶攤老板會給他免費提供茶水,偶爾茶攤生意好,老板還會送盤糕點。
不過這種情況不多,吳秀才的報紙念得幹巴巴的,不像別人攤子上的念報人,還能講講故事說說古。
今天吳秀才又穿著那身洗得快發白的長衫來到茶攤,看到茶攤老板手旁放著一份新的報紙,頓時眼前一亮,咳嗽一聲走了進去。
“吳秀才啊,快坐快坐!”茶攤老板招呼著吳秀才,麻利的從櫃子裏拿出一個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