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飯已經不早了,她和程佑今天是打車過來的,看著其他三人離開。
岑妙問:“要不要走走?”
程佑默然地插著兜走在旁邊。
步行街離她住的酒店不遠,她腦子裏挺亂的,從剛才聽到他說“去過”就開始不正常了。
其實,從後來跟他的幾次見麵也能猜到,他中學時候一定很受同學歡迎。
如果說大一那年寒假她對程佑的第一印象是誤會他是裴行舟的男朋友,那大二的暑假應該就是覺得他這個人目標明確很有野心。
程佑給裴行舟做家教一年,效果已經不能用顯著來形容,簡直可以稱之為飛躍。
不過這跟裴行舟的個人努力也分不開,裴行舟這個人性格很拗,決定的事就會全力以赴。
美國高校暑假假期特別長,放假早開學晚。
裴行舟高考完,岑妙跟他就成了最閑的兩個人。
高考成績出來前,岑妙陪裴行舟去畢業旅行和遊學,國內國外都去了。
當時岑妙以為他會選擇出國或者去外省上學,沒想到成績出來後,他卻報了a大的心理專業。
裴行舟和程佑成了很好的朋友,岑妙記得那時候裴行舟也常叫他程哥。
所以再次見到他的時候,她才會記得他好像姓程。
岑妙跟著裴行舟去過一次A大,裴行舟說要去找朋友問她去不去。
岑妙在家裏實在無聊,就跟著他一塊去了。
A大這種高等學府,每個人身上都自帶高光,岑妙感覺他們的腦子一定跟正常人不一樣。
那幾年“互聯網+”很火,人人都在談且成了創業風口。
就連岑妙這個對商業完全不感興趣的人,都知道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這些成了大家熱捧的最有前景的行業。
關於互聯網農業那還是她第一次聽人分析。
中國地少人多,農業發展緩慢,加上受政策、土地、氣候、物流等等因素影響,成本太大,回報又太小,所以在這個人人都想要在風口撈錢的時代,沒人願意關注傳統農業。
幾千人的階梯教室,教室後門關著,透過門窗玻璃看到裏麵密密麻麻的腦袋。
除了台下拿著話筒在投影儀前走來走去的身影,其他人正襟危坐,聽得很專心認真。
裴行舟說:“他還沒下課,我們再去外麵逛一會兒?”
岑妙被那道身影吸引,立起腳尖從門外看,後來裴行舟也沒走,兩人站在門口聽了一會兒。
男人的聲音很沉,或許是因為有學霸的高光加持,她覺得他說話很有穿透力。
他從食品安全追根溯源分析到土地流轉,從土地流轉說到供求分離。
他說,中國農業生產集中度低,人均種植麵積小。
生產和銷售的分散,導致追溯食品安全流程變得複雜。
農業想要依靠互聯網發展,就必須打破過去的常規模式。
“互聯網+”要求的是標準化,而不是現下以小農經濟為主題的非標準模式。
不然農民累個半死,也依然賺不到養家糊口的錢。
互聯網的本質是讓供需變得簡單,起連接作用,解決人與人,人與信息,人與商品輕鬆購買、安全健康的問題。
所以,想要發展就得變革。
教室那麼大,隔著一扇緊閉的鐵門,岑妙覺得他挺耀眼的。
還很聰明,任何年齡段的女人都沒法不對一個聰明的男人產生好感和欣賞。
岑妙也一樣,無關這個人是不是程佑,也無關他的長相。
那天程佑請他們吃了飯,岑妙是跟著裴行舟去的,在旁邊充當背景板,聽他們聊天。
聊天中才知道,裴行舟媽媽曾經給程佑介紹過一份工作,在一家頭部地產公司做房產銷售。
後來,他就自己出來單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