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皇子與趙武互相對峙之時,董卓率先發起了進攻,由於後方不穩,韓信竟然一時間被迫撤退。
畢竟是孤軍深入,補給不穩。
一旦後方有變,極有可能給戰局帶來極大的變化。
所以韓信索性選擇戰略性撤退,隻是他沒想到董卓這麼上頭。
見韓信撤退了,以為是韓信怕了他。
也不顧什麼陣型了,直接揮兵一擁而上。
這把韓信給看笑了。
韓信表示帶兵打仗這麼多年,從來沒見過這麼狂妄的對手。
當年哪怕強如項羽,也不敢如此小覷於他。
韓信遂將幾座城池全部還給了董卓,讓董卓的驕傲之心達到頂峰。
董卓雖然帶兵打仗有幾把刷子,但是韓信畢竟沒什麼名氣,所以他就以為是來鍍金的人。
通過交戰他更是發現,韓信連指揮都不會。
他的軍隊一觸即潰。
通過這幾日行軍,他發現韓信部隊的鍋灶越來越少。
看來是將士們對韓信也沒有信心,紛紛逃跑了,所以他的部隊現在恐怕已經十不存一了。
董卓這麼一想,發現這正是他建功立的大好時機,如果他能趁機奪下大寧帝國幾座城池,那麼他不僅將收獲在軍中極大的名望,而且還能拓展勢力,進一步壓縮大皇子的生存空間。
為將來奪取大皇子的位置做準備,也為了他心中那個深藏多年的野心做準備。
隻是他沒想到韓信一路上減少鍋灶,全都是故意的,隻為了給他營造大寧軍隊兵力不足的假象。
而董卓沒有深思,隻是單純以為韓信禦下之道非常拉垮,連自己手下的士兵都管不住。
同時他也十分理解這種鍍金的少爺們的心思,明明想幹出一番事業,結果沒有這方麵的能力和威望,德不配位。
做事往往弄巧成拙,當然這是董卓非常樂於見到的事情。
沒有什麼事情比對方的統兵將領是個草包更讓人興奮了,他已經遇見到他殲滅大寧帝國這二十萬大軍的場景了。
十多萬大軍終究是過於拖累行軍速度,董卓索性就帶著五萬騎兵追趕。
他覺得以韓信的能力以及日益減少的行軍灶來看,這時候大寧帝國的軍隊大約也就在八到十萬左右。
他帶著五萬騎兵風卷殘雲一般橫掃,別說區區十萬,就是再來五萬也不在話下。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有韓信這樣的懦弱無能的將領擔任他們的統帥,他們的軍心士氣也不會強到哪裏去。
董卓有信心靠著這五萬鐵騎打破韓信十五萬大軍,更何況從行軍造的數量上來看,韓信的部隊也就在八萬到十萬人左右。
用五萬鐵騎來消滅他們,簡直就是抬舉他們。
董卓這麼多年打仗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自信過。
而韓信坐在前方給他準備了一個口袋陣,正在以逸待勞。
根據韓信的分析,董卓交了心理達到頂峰之後,必定認為韓信的軍隊不堪一擊,肯定會舍棄大部分步兵,而隻帶少量騎兵追擊,以求建立最大的功績。
但這恰恰落入韓信的陷阱之中,九淵帝國的騎兵作戰一向凶狠,如果正麵作戰二十萬打十五萬,韓信的勝算雖然很大,但是傷亡卻會很大,不利於繼續作戰。
而如果先把九淵帝國的騎兵給打掉,再把這消息傳回去,一定會引起他們軍心動蕩。
然後韓信在率領著得勝之兵,一鼓作氣擊破九淵帝國的軍隊,進而奪回先前故意讓給董卓的城池,並且還能進一步擴張領土。
韓信早就提前命人調集國內民夫在前方設置了大量拒馬樁,絆馬索,而且全部用枯草、樹葉隱藏起來。
隻等著董卓的驕縱之兵入甕,然後四麵絞殺。
董卓興高采烈,因為他的騎兵部隊馬上便要追上韓信的後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