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白露型』:在第二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原本計劃再增加建造14艘白露型驅逐艦,但在第四艦隊事件後,針對船體強度不足的問題,新造的白露型在船體和艦橋結構進行了修改(據部分資料顯示進行了防空強化,拆除了單裝三年式127mm艦炮和雙聯裝40mm機槍,增設了10門單裝25mm96式防空炮,1門雙聯裝25mm96式防空炮,3門三聯裝25mm96式防空炮),因此也有人將修改後的稱為改白露型,或依首艦海風號而稱為海風型。但在此時日本退出了倫敦海軍條約,海軍方麵判斷,以受到條約限製的初春型和白露型大小無法滿足海軍的戰力需求,因此改白露型建造4艘後中止。

之後,日本海軍就開始進行2000噸級的大型驅逐艦——朝潮型驅逐艦的建造計劃。

『原型艦簡介』:夕立號驅逐艦(IJN Yūdachi,ゆうだち)是舊日本帝國海軍的白露型驅逐艦4番艦,艦名的意思是指夏季午後的暴雨(Evening Squall),常伴有雷電。另有說是傍晚時卷起的風雲、波浪之意。

夕立號於1934年10月16日開工,1936年6月21日完工,1937年1月7日正式入役,所屬於橫須賀鎮守府。1940年11月編入日本海軍第2驅逐隊(DesDiv 2),開戰後被編入聯合艦隊第二艦隊(The 2nd Fleet)第四水雷戰隊(DesRon 4),主要參與東南亞方麵的作戰。

夕立以“第一次瓜島戰役”(日方稱“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的戰績爭議而聞名,自然也引發了不少後世的衍生考究與創作。

『性能數據』:

排水量:1685 噸(標準)

長:110 米

寬:9.9 米

吃水:3.5 米

動力:42,000 匹

裝置:3 x ロ號艦本式鍋爐;2 x 艦本式渦輪機;2 x 推進器

航速:34 節

航程:4000 海裏\/18 節

編製:226 人

武器:2 x 雙聯裝三年式127mm\/50艦炮(B型改三);1 x 單裝三年式127mm\/50艦炮(B型);2 × 單裝毘式40mm機槍;2 x 四聯裝610mm魚雷發射器(帶再裝填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