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帶著毫無兵糧的趙軍,硬生生堅持了四十二天。
最後,趙括看到趙兵開始自相殘殺,吃人肉,便決定最後孤注一擲,南北同時突圍。
趙括分兵長平河穀兩邊,脫了主將鎧甲,用一個長得與他非常相似之人,作為誘餌攻河穀之南,他自己則帶兵攻河穀之北。
誘敵之將被亂刀砍死,饑腸轆轆的趙兵以為主將陣亡,紛紛丟下兵器,投降。
趙兵四十餘萬大軍,被白起俘虜。
白起找到“趙括”之時,“趙括”已經被砍成肉片。
一代謀聖,就此殞落。
白起令:撿起“趙括”所有的肉片,勉強湊成一個人樣,送回秦國,厚葬。
自趙括代替廉頗,曆時七個月的長平大戰結束了,趙軍投降了。
白起的心頭啊,卻更加沉重了。
四十餘萬的趙軍將士在戰場投降,這是亙古以來從來沒有的兵家奇跡。
然而這四十餘萬的趙軍善後立即變成了難堪起來。
首先這四十餘萬人,要吃,要喝,要穿衣,要醫治,要駐紮防守。
其次就是:這四十餘萬人,要如何處置?
白起叫來蒙驁商議。
趙兵素來是強悍不屈,如今因為饑餓悲於失去主將,這才投降,實在是無奈之舉。
顯然這四十餘萬趙兵是不可能收編進入秦軍中的。
可是也不能放著他們回趙國啊!
那顯而易見:隻剩下把這些趙兵安置在秦國了。
可是在秦國又如何安置?
白起、蒙驁商討幾個時辰,誰也說不出來一個讓人都認可的處置方法。
白起把這四十餘萬的趙兵打散,繼續圍困在河穀中,提供少些糧草,安頓好趙兵,又讓蒙驁親自帶軍書去鹹陽,讓秦昭襄王定奪。
六日之後,蒙驁和秦昭襄王的特使新秦相一起回到長平河穀。
呂不韋隻是宣讀了秦昭襄王的封賞,卻對趙國四十餘萬降兵的處置,隻字未提。
白起不悅,直接問丞相呂不韋。
呂不韋隻帶來秦昭襄王的四個字:任君處置。
白起五雷轟頂,整個人被震得目瞪口呆。
天下大勢誰都清楚,秦國無法萬無一失消耗掉這四十餘萬降兵,更養不起這麼多的精壯人口,這是明擺的事實。
這些降兵,秦王不能放歸趙國,秦軍不能收編,秦國養不起。
這你女馬的是要白起殺降兵啊!
這可是四十餘萬趙兵啊?
刀子砍到鈍圈起來,都不知道要砍到何年何月。
任君處置?
好一個任君處置!
白起整個人都在淩亂中。
從古到今,“殺降不祥”都是深深印在天下人的心頭上的一則軍諺。
雖然不是律法,卻是比律法更加深入人心的天道法則。
秦昭襄王不肯冒天下之大不韙,卻要白起來動手。
如果白起果真殺降,而且還是一舉殺四十餘萬人之眾,天下便會祭起天道人道的大旗,將白起永遠埋葬在詛咒之中,生生世世,名將淪為猙獰的屠夫,戰神變成萬劫不複的惡魔!
後世天下之人,隻記得白起殺四十餘萬降兵,卻獨獨記不得若無秦昭襄王之命令,白起敢殺嗎?
白起的功業又何在?
青史聲譽又何在?
白起哪怕是戰神,夜夜睡覺,又能心安理得乎?
白起整個人陷入天道人道的糾纏之中,無法自拔。
然則,君王有令,將卻不得不從。
白起已經開始著手趙兵自掘坑位……
卻在白起陷入混沌懵逼之中無法自拔之時,一個誰也意想不到的人,出現了。
那個人微微一笑:“武安君,一別一年多,別來無恙啊。”
白起瞪著雙眼珠:“楚王!!!!!你怎麼可能出現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