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虜人口12268人,其中重傷員5326人,具有搶救價值的隻有1000多人。

剩餘的隻有一小部分漢人女子,其餘全是突厥人,目前已經拉去後方集中關押了。”

“另外,我們俘虜了巫,大概有300多人,寧死不降的有127人,願意投靠的隻有32個人,其餘的還在觀望。”

臨時營長對於他們的處置非常滿意,但是這個時候也不能完全誇他們做的沒問題。

“你的腦子是不是裝的全是水,他們的營帳不能搬走嗎?他們的木材不能搬走嗎?

而且那些人的身體,就不能冰起來,等待以後使用嗎?任何東西都不是沒有價值的,隻是你看不到它的使用價值罷了。”

“是是是,你罵的對,我這就去。”

這跟他也沒有多大關係,一個普通的從邊防軍裏調出來的士兵,根本不知道後方的變化到底有多大。

對於人的屍體,還隻停留在吃這一個階段上。

周樹人先生曾經說過:

我翻開曆史一查,這曆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這個吃人可不是現代人口中的吃人,而是物理層麵上的那個吃人。

人其實是一種比較容易獲得的大型動物,來源廣泛,而且單體出肉量不少。

如果拋開道德約束的話,很多軍隊都會用人肉來當軍糧。

北宋滅亡的時候,人肉比狗肉豬肉還便宜。有個叫範溫的人,帶領勤王義軍追上了趙構保護他,就是靠著人肉當軍糧的。

老瘦男子叫做“饒把火”:老肉不好爛,要多加一把柴把火燒大些。

年輕女子叫“不羨羊”:肉質細嫩,比羊肉還好吃。

小孩叫“和骨爛”:因為小孩肉嫩,不用去骨,連骨頭一起都燉爛了。

又有個總的名稱,叫“兩腳羊”。

這些不多說,很多軍隊為了省糧食,都把敵人的肉當成糧食來吃。

一方麵可以減少瘟疫的發生,另一方麵還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得糧食。

趙桂熠並不是不清楚這件事情,而是根本沒有能力去製止這件事。

隻能盡最大力度,杜絕了人口的買賣,給每個活人都上了戶口,成為了在官方保護下的正常人。

而且國內剛遭了災難,雖然說的確糧食夠吃了,但按照分配理論來講,即便是夠了,也不可能保證每個人都不餓肚子。

即便是靠上山捕獵,靠下水打魚,也隻能勉強維持生計。

受損麵積達到產糧麵積的40%,並不是說隻是損失了40%的糧食。

黃河下遊以及沿著黃河的一些地方,都是重要的產糧地區。

40%的麵積,要產出接近50%左右的糧食,更是要供應接近50%的人口。

這世家大族難道真的點兒都不在乎人命嗎?不是因為他們的糧食雖然多,能夠供家族的人吃幾十年。

但是要真的平攤到每個百姓身上,恐怕真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