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我這麼做的原因,兩相其害取其輕:
金銀體係的確不容易崩潰,但是卻受到金銀這兩種貴金屬的影響很大,我們的的貨幣經濟,就是取決於我們到底能夠生產出多少貨物。
現在我們的市場就像一個新生兒一樣,稍稍有刺激就會被扼殺,根本接受不了一點兒衝擊。
更別提那十萬棟高樓,已經掏空了鋼筋水泥兩大貨物,這個政策確實冒險,但不可否認其功效,現在也該按時進補了,再不補補,孩子就成長不起來了。
就算我們給他們一樣的待遇,你就能保證普通百姓心裏沒有一點兒怨恨?”
之前要求六個月接近10萬棟高樓,回收周期是很長的,那10萬棟樓就是為了穩定所有民眾的最好的方法,也不得不做。
雖然可以在這個商品不怎麼豐富的時候,有效的回收印發出去的貨幣,並且還可以讓人背上貸款,還一輩子債。
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有利於社會穩定,人身上背著貸款,才會有主動去工作的心思。
包括剛剛返鄉就業的部分士兵,回到家裏發現住上了新樓,高興之餘,也會因為貸款去到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地方工作。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把國內徹底安定下來,現在國內的很多地方,軍隊已經換成了駐退官,有一名或者兩名,在原本的各種戰爭中,或者其他各項事業中傷殘的人員作為隊長。
帶領著那些退伍的老弱病殘,到各個地方去巡邏,調解矛盾。
那些四肢健全的,如果沒有什麼功勳,就隻是簡單的給了一筆補償,就讓他們各自回鄉了。
但是那些基礎的工作,尤其是在集中農田裏的那些活,已經全部被那些婦女占領了,總不好再和她們搶工作。
那怎麼辦?無非就是進廠或者上工地。他們可是極好的勞動力,同時也能夠體現出繼續在軍隊裏,和沒有功勳就返鄉的巨大差距。
而如果超過15歲到18歲這個區間的,哪怕再想入伍,抱歉,很難了。
得到充分訓練的士兵得到解放,填充了前線的兵員缺口,國內也就此穩定下來了。
建設這麼多大樓,確實有利於社會穩定,但有一說一,建造這些東西已經掏空了之前大部分的儲備。
作為有關市場經濟的官員,他可是最清楚,哪怕是填上了突厥的賠款也很勉強,再加上那些牛羊都是以村集體的名義購買的。
為了幫助百姓擴大生產, 到時候分給普通百姓使用, 不論用什麼方式,哪怕最後賣出肉去,也抵不上一頭牛的價格。
短時間內普通百姓們還上的債務其實並不多,能夠收回來的成本也不多。
換句話來說,市場中的池子已經幹枯了,如果不進補,短時間內根本不能夠形成有效的物資調度。
“還有,我們起義是為了我們的華夏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跟突厥的百姓有什麼關係?
直接把他們放進來,讓他們享受我們的成果,這件事情你們想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