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南宮正殿本是卻非殿,後來劉宏覺得卻非殿不夠氣派,便將明光殿改為南宮的正殿,因此明光殿便成了皇帝和群臣臨朝議政的場所。
明光殿突出明光二字,大殿黃金為牆,白玉為柱,紅毯蓋地直達殿前玉階,令人眼前一亮。玉柱和金壁上的幾條五爪金龍更是威風凜凜,睜著龍眼俯視著這處皇家聖地,使明光殿既顯得金碧輝煌而又不失皇家的恢弘大氣。
位於龍椅上的正是當今天子,漢靈帝劉宏。文武大官分立大殿兩端,其中,武將以當朝大將軍何進為首,何進身後依次是左將軍皇甫嵩,中軍校尉袁紹,虎賁中郎將袁術,典軍校尉曹操,屯騎都尉鮑鴻以及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於瓊等將領。
立於左首的則是當朝太尉袁隗,立於袁隗身後的文官有司徒王允,尚書盧植,議郎蔡邕、陳琳,尚書令荀彧,黃門令董承,黃門侍郎蹇碩等。
明光殿內一片寂靜,各大臣手執象牙笏,眼觀鼻,鼻觀心,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樣。之所以會出現這現象是有原因的,剛剛鄴城兵士來報,黑山校尉楊鳳聯合黑山軍將領於毒、白繞作亂,殺了鄴城太守栗成,如今賊軍已經占領了常山、中山,上黨,趙郡、河內、鄴城,勢力更是擴展到二十數萬之眾,賊勢之浩大,直追當年的黃巾之亂。
漢朝廷早已是強弩之末,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些大臣都是鬼精之人,一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便不願平白折損了自家的勢力,而撈不到半點好處,除非漢靈帝能給他們足夠的甜頭。況且,如今正值大漢朝廷風雨飄搖之際,一旦離開京城,便等於拱手放棄了權力,這些人都不是傻子,自然沒人願當那出頭鳥。
當然,並非所有大臣都懷有這樣的心思,忠於大漢的臣子也有一些,像大文學家蔡邕,尚書令荀彧,黃門令董承,然而這些人雖然也有武將官職在身,但卻沒有半點兵權,動動嘴皮子還行,真正出主意的還得是那些掌握兵權的將軍們。
蔡邕有點看不下去了,出列躬身上奏道:“陛下,賊軍雖然勢大,但各自為戰,實不足為慮!隻要陛下派一宿將,率領數萬精兵,賊軍不日可破!”
這個道理在場大臣幾乎都知道,但就是沒人說出來,如今蔡邕一說,眾大臣便紛紛附和,總算打破了死氣沉沉的氛圍。
劉宏癱坐在龍椅上,聽了蔡邕的話眼中精光一閃,隨即又馬上暗了下去,懶洋洋地起身,吃了粒太監剝好遞過來的葡萄,潤了潤嗓門,這才開口道:“愛卿此計甚好,便這麼辦!”劉宏說完,雙眼微眯著掃了眼眾大臣,又癱坐回龍椅上,漫不經心地問道:“不知哪位將軍願意領兵前去平亂?”
以何進為首的眾武將皆緘口不言,低垂著首,頓時大殿再次安靜了下來。劉宏對此似乎並不在意,淡淡地道:“既然眾位將軍皆不願前往,寡人也不勉強。不過黑山軍之亂必須鎮壓,寡人這倒是有個將領,不知眾位將軍意下如何?”
何進想不出漢靈帝手中除了蹇碩外,還會有忠心於他的將領。蹇碩掌管宮廷侍衛,對漢靈帝也是忠心耿耿,漢靈帝萬萬不敢派他前去鎮壓叛亂,可是除了蹇碩外,何進實在想不出漢靈帝手裏還有哪位將軍願意替他賣命。
何進硬著頭皮上前道:“不知陛下聖口中的將軍是哪一位?我等好替他提前張羅糧草軍餉,安排行軍事宜!”
“興漢校尉淩霄!”漢靈帝漫不經心地說道。
淩霄這個名字最近在京城很火,倒不是因為淩霄有什麼三頭六臂,也不是因為他成了興漢軍的校尉,一個小小的校尉還沒被這些大臣放在眼裏。說起淩霄,人們自然會想起何進。淩霄戲耍何生的鬧劇早已在京城傳開,何生是誰?那可是京城一霸,當朝大將軍何進家的公子,在這天子腳下,他幾乎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卻栽在一名太監出身的半大孩子手上。由於何生出了這樁糗事,連帶著他老子何進也跟著沾了光,因此,一聽到淩霄這個名字何進的臉色馬上陰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