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爺將杜若二人留在孔府,孔夫人早已吩咐下人準備好下榻的廂房,讓她安心在這住上幾日,待藥材齊備後便可返程。
藥材之事解決了,讓杜若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晚膳時分,孔員外為杜若精心設了接風宴,孔家上下幾乎人都到齊了。
孔員外家中一妻一妾,長子長女乃正房夫人所出,妾室姨娘膝下隻有個小女兒,妻妾和睦,家庭幸福。
嫡子孔令羽儀表堂堂剛剛成婚不久,其妻許氏乃廣陵郡的名門嫡女,可謂是門當戶對。
孔員外對著一大家子隆重介紹了故人之女杜若。
兒媳許氏年紀比杜若大幾歲,端莊大氣,拉著杜若說了些體己話,即熱情又不越界,這濃濃的分寸感,拿捏得非常好,一看就是個聰慧之人。
兩個女兒都比杜若要小一些,聽著杜若說著路上的見聞,各個瞪大了眼睛聽得入迷。這個世道,女子要出一趟門可並不容易,杜若的經曆,讓她們既羨慕又佩服。
席間,孔員外還問起家中幼弟的情形,連連搖頭:“真是苦煞你們姐弟倆了。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杜淮安太不像話了!”
孔夫人聽著大房遭遇,也用絲帕擦了擦眼角:“若是時茵還在,怕是要難過得緊了。”
杜若有些意外,“伯母,您認識我母親?”
“有一年我同老爺去上京的宅子小住過一段日子,幸而有你母親時常來看我,待我如親姐妹一般,這份情誼,如何能忘呢?”
孔夫人又感慨道:“那會兒,你都還沒出生呢,哎!一晃便幾十年啊!”
大奶奶許氏一旁聽著孔夫人說起杜若母親的舊事,心中默默歎道,難怪這個杜若氣質出塵,原來母親出自錢塘崔氏,那可是大梁有名的書香世家,祖上可是出過一位太子太傅的。
這些年錢塘崔氏雖有些沉寂,但讀書人的風骨猶在,崔氏的徑山書院乃是大梁朝遠近聞名的書院,她娘家族中的子弟也曾入讀過徑山書院,口碑俱佳。
孔老爺點頭稱是,“你母親娘家可曾有聯係?”
杜若答道:“父親出事後,母親娘家曾派人來上京探望過。如今母親那邊也隻有一個舅舅多年不問世事,潛心做學問,我不願讓他過多擔憂,便沒有細說。”
孔令羽席麵上從未多言,直到此處,才開口對著杜若說道:“杜姑娘年紀雖小,思慮事情卻如此周全,著實難得啊!”
他與孔員外一樣,商場上混得久了,有一雙看透人心的眼睛,父親素日裏從不曾留什麼貴客在府中居住,眼前的杜若姑娘可算是稀客了。
從幾人的閑話家常中,他也察覺了,這位上京來的杜若姑娘,遭遇家變卻獨自撐起家業照顧幼弟,的的確確背負著超過這個年齡該承受的重擔。
是個能扛事的!
自家的兩個妹妹年紀與杜若差不了幾歲,還是一臉懵懂呢。
孔令羽端起酒杯,望了一眼許氏,又對著杜若說道:“杜姑娘,咱們兩家都是故交,以後有困難盡管開口。”
許氏在一旁點頭,甚是溫婉。
一個本應養在深閨的嬌女,如今卻要如男人一般披荊斬棘,如何能不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