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上天不會幫不愛學習的孩子考一百分
點好了蠟燭,接著要點香。
媽媽想再劃一根火柴,發現劃不著了,第三根和第四根也都劃不著。“應該是受潮了吧。布布,幫媽媽去把布袋子裏的打火機拿過來。”媽媽說。
魯布布喜歡準備plan B的個性其實是深受了媽媽的影響,媽媽不管做什麼事情前都會準備充足,有備無患嘛。
點蠟燭沒那麼難,點香就是一門技術活了。要把一大把香又快速又均勻地點燃,需要一些技巧。
握住整把香的香柄,盡可能多地點燃香的一端,注意不要直接點燃香的中間部分,不然香的煙會很大,讓火焰燃燒三秒鍾左右,上下揮動,觀察到每一株香都均勻地釋放著煙就可以了。
媽媽將一小半的香遞給魯布布,並叮囑魯布布:“香頭朝上拿著,小心一些,別碰到衣服。”
魯布布模仿著媽媽的動作。雙手持香,平端置於胸前,再將香垂直舉起,大致與眉毛平齊,然後彎腰作揖狀,雙手持香垂直放下,這是“一拜”。重複做“二拜”、“三拜”的動作後再從手中的香中取出三株插入香爐中。
先在“接木廟”門口給天地“上香”,再往外走給離寺廟不遠的“太公太婆”上香,然後再回來進到廟裏麵給坐在最中間的菩薩上香,最後給兩邊的菩薩上香。
上香,是人與神佛或先祖的一種溝通方式,表達尊敬、感激或者懷念之情。
上香儀式完成後,就可以行跪拜禮了,按順序依次跪拜磕頭,跪拜過程中魯布布在心中默默許願祈福。
行完跪拜禮之後,可以求簽擲筊,也可以在一旁休憩會。
“接木廟”裏麵很安靜,大人們都彬彬有禮地相視微笑以表示打招呼,仿佛形成了不成文的規矩,大家都自我約束,沒有人放肆地大聲說話或大笑。
媽媽對魯布布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事情的成敗雖然會受到客觀條件的影響,但一定首先要盡人的主觀努力去謀劃事情。
“不管什麼事,隻有盡心盡力地去做了,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媽媽繼續娓娓道來,“人最應該相信的還是自己。”
魯布布聽懂了,首先要自己努力了,才有資格向上天祈求願望成真。如果隻向菩薩許願下次考試要考一百分,但是她自己卻不好好學習,每天都不做作業的話,那菩薩也是不會幫助她考一百分的。
每天有這麼多人向菩薩許願,菩薩肯定會首先選擇幫那些努力的人。
自助者天助之,自棄者天棄之。
“自力更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上香祈福是清淨心靈的一種方式,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是一種信仰。
信仰是精神寄托,它在你跌倒時、迷茫時、挫敗時、絕望時給你指引,給予你站起來的勇氣,但最終你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站起來。
隻許願而自身不作為,這不是信仰,而是迷信。
魯布布想,“迷信”是不對的。她千萬不能“迷信”!
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它告訴我們要“盡人事聽天命”,卯足全力,盡力而為之後就要放寬心,不要太在意結果。千萬不要因為結果差強人意就總是沉溺其中無法自拔,變得患得患失,怨天尤人。
你隻管使盡洪荒之力,如果仍然事與願違,那麼請相信命運另有安排。
泰戈爾說,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了淚,那你也要錯過群星了。
過了大概半個小時,魯布布跟著媽媽依次行完離開前的跪拜禮。然後就開始把自己之前在供奉桌上放的吃食收到大布袋裏,拎起一個個小袋子時注意盡量不觸碰到供奉桌上擺放的其他東西。
為什麼魯布布會覺得去拜菩薩就是去郊遊呢?
因為在回家的路上,她就可以快樂地吃東西了。
砂糖橘,鮮桂圓、蘋果、香蕉、旺旺餅幹、果凍……都是她愛吃的呢。
她吃完一樣,再從媽媽拎著的大布袋裏麵挑一樣,一樣接著一樣,蹦蹦跳跳地,吃得不亦樂乎。
“媽媽,這個橘子好吃,你也吃。”魯布布又剝了一個砂糖橘,把其中半個遞給媽媽。
好吃的東西和家人分享著吃會變得更好吃。
“好,我也吃。”媽媽笑著接過,咬了兩瓣兒,“不錯,今年的砂糖橘挺甜。”
砂糖橘甜,不過還是鮮桂圓更甜。從媽媽昨天晚上從水果攤那買了桂圓回家之後,魯布布就開始想吃桂圓了。可是買得不多,媽媽說等拜了菩薩再吃。
她盼著盼著,現在終於可以吃上了。等待的過程像是能給桂圓添加一層蜜似的。真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