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廟是山東省臨沂市中的一座小山村,村子最早可追溯到清朝順治年間,當時華北地區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餓殍滿地,屍橫遍野,據野史記載餓死者不下千萬,別說挖草根,吃樹皮了,就連人吃人,賣兒女的事件也是十分普遍。但是那時候不像現在,一鬧旱災就可以用水庫調節流量,長距離跨流域調水。那是雖也有京杭大運河這樣工程浩大的輸水工程,但不過也隻能供皇帝微服巡遊江南時使用,並無太多實際作用。
一旦麵臨人類自身無法抗衡的自然力量,古代崇尚神力的人們便把希望寄托於虛無縹緲的“龍王”.因此每每遇到特大自然災害,勤勞樸實的中國古代老百姓便在全國各地大興土木,而龍王廟便是此種情況下的產物。當時修建的龍王廟的周圍逐漸有人定居於此,便形成了小小的村莊,“龍王廟”也因此得名。
隨著時間逐漸流逝,轉眼已跨入20世紀,對中國人民來說20世紀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有愁又有喜,隨著孫中山一聲喝令,全國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雖然失敗,但至少推翻秦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製度,孫中山更是被後世譽為中國革命第一人,中國革命之父。雖然革命浪潮勢不可擋,但並未波及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山村,村民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著屬於自己儼然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們不關心國家大事,對政治不感興趣,誰當皇帝無所謂,反正這裏天高皇帝遠,而對村子裏哪家豬又下仔了,誰家小子有娶媳婦了倒是了如指掌,他們對生活沒有過多的要求,隻求能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其他也就別無所求了。
但1940年11月份的一天對龍王廟來說可以說是值得懷念的一天。這天傍晚,村子裏炊煙嫋嫋,鴉雀還巢,本以為平靜的一天又即將過去,但村裏忽然來了一百多人,每個人都穿統一的灰布式軍裝,手裏還拿著五花八門的家夥,還有幾個傷員,像是剛剛從戰場下來,進村就直接找村長,為首的是一個黝黑精瘦的漢子,個頭不高,但透著那麼精明幹練,其他人都十分尊敬他,稱呼他高連長,這個高連長一上來就給村長跪下了,說他們早了鬼子偷襲,傷亡慘重,想把幾個重傷員留下養傷,村長是村子裏的老人了姓李,在村裏說話沒人敢不聽的,但看到這一番景象也吃了一驚,這輩子也就被自己兒子胖蛋跪過,雖然不知道鬼子是什麼玩意,但看這架勢應該不好惹,所以並沒敢輕易答應下來,戰士們見村長麵露難色,便齊刷刷的跪下,一百多人雖然不多但也是黑壓壓的一片,村長見此情景也隻好同意,將傷員送到村裏幾戶人家中,後來高連長又說了一堆感謝的話,戰士們掏空口袋湊了兩大塊銀元送給村長便離開了。本以為事情就此過去,但半夜時分幾聲犬吠打破了原有的寧靜,又來了一夥人,穿著黃色軍裝,頭戴鋼盔,穿戴整齊,一進村便將村裏的男男女女全都聚集起來,為首的磯哩哇啦說了一通聽不懂的話,一會又出來個中國人翻譯,大概內容是找叫八路軍的,看樣子很凶,村長忙上前說村裏已經好久沒來過人了,沒有叫什麼八路的。為首的日本人很是惱火,抽出佐官刀將村長活活劈死了,然後又磯哩哇啦說了一通便帶人離開了,臨走還將村裏的牛羊全遷走了。
日本人走了以後,村裏幾個年輕人草草給村長收了屍,村民都匆匆回了家,緊閉門窗,生怕日本人再回來,村長的兒子胖蛋給父親搭了個簡單墳,在墓前發誓,一定要日本人血債血償,用條幅寫下“倭寇驅盡日,我兒還家時”的豪言裝運,當晚便離開了,不見了蹤影。有人說是去投靠了八路軍,也有人說是去找日本人報仇了,被殺死後掛在縣城城門樓子上。大家眾說紛紜,也無從考證,後來也就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就這樣大家依舊過著自己的日子,由於是農村,所以村裏並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別說電了,就連洋蠟也沒幾家有,村長家有兩隻,也隻是在逢年過節或是有重要事情時才會使用,一般人家是消受不起的。所以每每天一黑,大家基本就上床睡覺,第二天起個大早下地幹活。但每當農忙回來,吃過晚飯後大家回到村東口一處小樹林中聊天歇息。說起這片小樹林,那可是村民眼中的保護神。聽村裏老人說,這片樹林已經有好幾百年曆史了,聽說還有人在樹林附近挖到過石碑,還專門請村裏的教書先生看看吉凶,石碑內容已經記不清了,大概是說唐朝時當地的父母官種植的私家園林,年深日久,也無從考證,但自從挖了那個石碑後,那家人便運勢大轉,兒子考上了鄉裏的秀才,在官府當了個不大不小的官,但對這個世代種田尾聲的小村莊來說,可謂是爆炸性的消息,消息呈現指數倍的傳播,而且越傳越是邪乎,甚至說他們家的兒子進了京城做了大官,備受皇帝器重,不管怎麼說,那一家人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每每出門都會雙手後背,儼然一副官宦人家的氣勢,後來好像是被兒子接到城裏,結果怎樣無從得知。
自從那件事情過後,那片樹林便被視為福地,寶地,所以每到幹完農活,人們總愛去哪裏聊聊天,發發牢騷,天長日久似乎也成了一種傳統,每周要是不去一次都會覺得心裏空落落的。這不大家剛剛忙完地裏的活,還沒來得及回家,便在此地侃了起來,老遠便能聽到婦人們,咯咯的大笑聲,內容無非是今年的收成怎樣,罵罵老天爺為什麼不多下點雨水,或者誰誰家老黃牛又下了個小牛犢子也會引起一番波瀾。這不今天王老漢家的兒子結婚兩年了還沒有孩子,成為了大家的笑柄,在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什麼社會保障而言,政府還自身難保,不趁機搜刮你一筆,你就回家念阿彌陀佛去吧,唯一的保證便是養兒防老,萬一碰上個不孝順的兒子,業者能自認倒黴,在家感歎自己教子無方,因此婚後有沒有愛情不要緊,過得好不好也不要緊,但必須要生孩子,必須要是個男孩,而且還不隻是一個,最好是生他個七,八個,這樣才能臉上有光,不會遭人戳後脊梁骨,才能在村裏挺直腰板做人。王老漢聽到大家七嘴八舌議論自己家的醜事,罵了幾句便憤然離開了。回了家便對兒媳婦撒氣,說了不少狠話,大致是“不要臉的東西,我們老王家辛辛苦苦把你娶回家做什麼用,連個仔都不會下,兒媳婦在那邊偷偷擦眼淚,一聲也不敢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