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回 幺少爺義救小兄妹 河神廟劉貴遇故人 (1)(1 / 1)

幺少爺帶著小兄妹一路狂奔,穿過同門口、南門、過永定橋、草紙街,來到城南母豬口山腳下的小河邊。

小河岸邊不遠處有一所東倒西歪的河神廟,廟前的一處空地上,幾個衣衫襤褸的小告化兒正圍著一堆火在燒什麼東西,其中一個抬頭看見幺少爺,大喜:

“幺哥兒,來的早不如來的巧,以往老是吃你的‘相宜’,今天,也請你嚐嚐我們的玩藝兒!”

呼啦一下過來兩個,拉著幺少爺就往火堆跟前走。

幺少爺著急了:“別拉、別拉!我有事、有事!”

“扯哦,你有啥事嘛,和尚趕道士(事)!”

“真的有事,我要找劉‘武把子’!”

兩個小家夥半信半疑的鬆開手,仿佛剛剛看見旁邊站著的兄妹倆。

“嗯,是好像有事。幺哥兒,劉“武把子”在廟裏供桌上睡覺,你自己去找,我們要喂喂肚兒去了!”

說罷,二人轉身搖搖擺擺朝火堆奔去,稍慢一點,怕是“玩藝兒”就沒得了!

幺少爺領著小兄妹朝廟裏走去。

劉“武把子”是本地的告化兒頭頭,姓劉名貴,人稱貴大爺。他家原也算得上是一個殷實大戶,街上的買賣有二、三家,良田也有五、六十畝,走到街上,人們還尊他一聲:劉老爺。

可惜,傳到他老子這一代,因家中無人會做學問,幾次在生意上受人作弄,更兼他父子為人豪爽義氣,看不得窮人凍餓哀哭,於是乎,受騙上當、施舍賑濟幾下子把一份家業抖落得幹幹淨淨,以至到了無家可歸的地步!

地方士紳佩服他父子為人正直,特由裴善人出麵,出資募下這河神廟,作為他父子安身立命之所。這下好,附近方圓百裏之內告化兒聞風而來,直把一座河神廟當作了告化兒大本營,他父子也就理所當然成了告化頭兒。

前不久,劉老爺子駕鶴歸西,貴大爺率眾告化兒求得薄棺一口,掩埋好老父之後,在墳頭大叫幾聲:老頭、老頭,你我父子一場,來世咱還做父子!

本地人稱練過武、會“打”的人為“武把子”,但劉武把子的得名卻不是因為其練過武,會打,而是因為其會“挨打”!

話說三年前,離烈州城北十二裏路,有一名曰“下壩觀”的道觀,是年,下壩觀的惡道們,買通衙門裏老爺,硬生生強霸了孤老劉奶奶的一塊風水寶地。劉奶奶求告無門,傷心欲絕,在烈洲城外憤而赴河,被貴大爺等告化兒救起,聽完老奶奶哭訴,貴大爺不由得大怒,遂招集手下眾徒子徒孫們要“替天行道”!

烈州城這下子熱鬧了:

“路討”的告化兒一手拿個破碗,一手向前攤伸,口裏哀號著“善人老爺,鍋巴剩飯,救救劉奶奶!”

“藝討”的告化兒 “蓮花鬧”在街上打得震天響,噠的的噠,噠的的噠,噠的的噠的的噠的的噠:

“走一步,又一步,不覺來到銀匠鋪,銀匠鋪裏有好人,給點零錢救救人”。

主人回答:“沒得零錢,多走一家!”。

告化兒應對:“沒得零錢有元寶,你有元寶我能找!”。

主人回答:“沒元寶!”。

告化兒嗬嗬一笑:“沒元寶,給把米,落難之人不拘禮!”。

米也沒得呢?

“沒得米,飯也行,落難的奶奶求善人,為人難開求人口,求你先生搭把手!”

還有那些“告地狀”的 、“唱道情”的、“苦討”的、“耍猴”的······

莫不以劉奶奶的事為由在大街之上、四裏八鄉奔走哀號,一時間鬧得個不大的烈州城裏沸沸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