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武解難文紓困(1 / 2)

朱鼎順的回答袁可立非常滿意,他就是來阻止殺人的,屋裏的人沒一個傻子,短短四個字,所有人陷入沉默。

老頭猶豫了一會,從袖口掏出一封信遞過來,拿起來一看,竟然是天啟給老頭的密信。

木匠對他信任的人是真好,堂堂皇帝,不僅對袁可立表示歉意,還請求他收自己為徒,既能增加遼東戰力,也能緩解天下人對宗室的攻訐,讓百官專心為政。

朱鼎順很快看完遞了回去,袁可立搖搖手,“鼎順燒了吧,除了你我,沒人看過陛下的手書。”

呃~

別誤會,不是說不可見人。

實在是皇帝的書法難看,全是大白話,老頭在維護天子威嚴。

“皇恩浩蕩,鼎順能說說遼東的戰事嗎?”

袁可立此話一出,張果中、鹿正、孫奇逢立刻告退,隻留下了鹿善繼和李老頭,這邊隻剩公母倆。

文人就這點可愛,平時可以談論國策,噴百官無能,但三人沒做過官,不會主動接觸國策的製定,尤其是涉外的戰事,民間儒士對官的一種道德敬畏。

朱鼎順不了解老頭問話是什麼意思,但兩人得先達成共識,再談戰事就簡單了。

“袁公,遼東是萬曆皇帝惰政,以及齊、楚、浙、昆、東林、閹黨六黨互相攻訐亂政所至。大明朝中樞實際是皇帝、內閣、宦官三位一體,但這種缺陷太明顯了,宦官負責的東廠錦衣衛是為皇帝執行監察權,宦官卻是皇帝隨口可以替換的存在,這就導致宦官、勳貴成為皇權的一部分。

張太嶽五十年前中興大明,卻親手開始了一個曆史之禍,黨爭起源於嘉靖嚴嵩,變質於萬曆初期,張太嶽獨霸權綱十年,朝堂不僅全是楚黨,內相馮保也如臂驅使,勳貴也支持他。名為相實為攝,這是他自己說的,結局可想而知。

萬曆皇帝惰政,是為了鞏固皇權,奈何黨爭已經成風,高談闊論者占據朝堂,俯身實幹家太少,皇帝用三十年告訴百官,沒有皇帝,你們就是吵三百年也沒用,可惜朝政荒廢,東虜出現了。

我曾經告訴過之音,若萬曆皇帝還再世,薩爾滸那樣的大敗可以承受三次,總有一次會把奴酋打殘,女真自然灰飛煙滅。

可惜東林犯了與張太嶽一樣的問題,眾正盈朝架空皇權找死,但這次宦官和勳貴沒有站到東林一邊,皇帝也被惹惱了,短短三年時間,滿朝東林凋零,不是魏忠賢要殺他們,是天下大勢殺他們。換鼎順入朝,也會殺他們,因為大明沒時間聽文官扯淡。

袁公問遼東戰事如何,其實很簡單,隻要陛下把文官、勳貴、宦官捏成一個整體,一起出力,誰去遼東都會勝利。

魏忠賢貪婪奸詐,但他知道皇帝才是他的一切,他也能為大明內庫帶來銀子,內憂外患當前,他還能整合朝臣,權傾天下不可避免。

大明沒時間了,陛下現在不想聽誰對誰錯,隻想願意做事的趕緊做事,滅殺東虜消滅邊患。至於以後,誰在滅殺東虜中立功,誰就是柱國之臣,皇帝不是那種秋後算賬的性格。”

袁可立聽完閉目思考,旁邊的李老頭扶額連連點頭,朱鼎順看了一眼鹿善繼,發現他也若有所思,不錯,這是大明朝不多的做事之官。

“鼎順為什麼一直說勳貴?”袁可立看一眼張之音,苦笑道,“雖然老夫也知道五軍都督府掌天下兵馬,公侯節製京營,但他們…一言難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