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娣把東西拾到了了櫃子裏,不小的櫃子都快裝滿了。她想了想,又把兔子和豬肉用籃子拎上,拾了兩雞蛋,用布蓋在籃子上,去了食堂廚房。
今天晚上舅舅在醫院待一夜,明天一早坐牛車回去。李金娣思緒萬千,想著外婆,想著舅舅,想著大青山,想到天崖村。
大山深處的天崖村林多地少,有幾十戶人家。多數是本地戶,也有像他們這樣遷移到此地的外來戶。
村民們多以打獵為生,婦女們小孩子們則采山貨。外麵的政策影響,雞鴨鵝每家養的數量都是有限的。可是大山深處,你想養多少就養多少,隻要你有糧食。
大多村民都去開墾一些荒地來種糧食,水稻是沒法種的,多數種麥子 玉米,紅薯,土豆之類的。
不過前兩年天幹,舅舅他們合全村之力挖了一口塘用來續了山上流下來的雨水,這兩年魚也是不缺的。
相對於村裏來說,舅舅他們缺的是糧食布匹糖之類的生活用品。對於肉方麵,雞蛋方麵,天崖村還是還比外麵要寬裕一些。
這條豬肉,說是前一個月,村上打的野豬,一家分了兩斤多。她外婆舍不得吃,做成臘貨留給姑娘。
由於祖輩都居深山,約定俗成的習慣就大家一起出山,一起進山。
每月的月初兩天,每月的月中兩天。頭一天大家一起出山,第二天大家等著一起進山。
崎嶇的山路,沒有誰敢一個人單獨走,大家都是成群結隊,而且手上還要拿著家夥事兒,雖然這些年也沒有遇到過猛獸,可是大家還是很謹慎。
村裏有三位挑山郎。剛開始的時候是商人到村裏去收各種野味兒,他們光走山路就很費勁,更別說把貨物從山裏擔出來,所以就雇傭村裏強壯的漢子來擔這些東西,翻山越嶺的把貨送到大青山下,再用牛車拖到鎮上,再轉運到大城市去售賣。
後來慢慢的挑山郎們自己開始做起了生意,把村裏的東西搬出去,直接在大青山腳下賣給來收貨的商人。然後自己再從商人手上換來常需的生活用品,每家每戶可以到他們手上換物資。一來二去,挑山郎就顯得尤為重要。
李金娣以前也問過舅舅,人挑貨那麼辛苦,幹嘛不用驢之類的動物來馱東西呢?
舅舅說前往天崖村的路有一段在懸崖,僅一人能通過。就那一段都得換背篼分幾次背過來,再在旁邊換籮兜擔貨物。
單是走都得小心翼翼的,這也是他們兩姐妹從來沒有去過外婆家的原因。
如果外婆和舅舅能夠從深山裏出來,應該生活的更好吧。
外公在世的時候,曾經帶舅舅下山學過兩年木匠手藝。雖然舅舅不會做太複雜的家具,但是簡單的桌椅板凳床還是能打的。靠著這個手藝,在天崖村混個溫飽還是不錯的。
以前奶身體好,舅舅經常出來十天半個月的幹活,由於這兩年外麵不太平,加上外婆身體不太好,眼睛也不太好使,所以舅舅就沒有再出來幹活。
李金娣小的時候還能一年半載的見一回外婆,這兩年外婆沒有出過天崖村。倒是舅每隔兩三個月會來看媽媽。
舅舅每次送來的東西,極少進他們家人的口,都被李老婆子偷偷的開小灶給其他人補了身體。
李金娣想,有賬不怕算,以後再想占她們家的便宜,門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