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國一副天真爛漫的樣子,模仿著小孩的語氣說道,聽得何晴連連點頭,顯然是非常滿意。
於是一大一小站得很近,隻有王小虎離在兩步遠的地方,何晴與李愛國海牽著手。
三個人的組合看上去非常奇怪,但是又充滿著一絲和諧,當然王小虎看上去就有些不和諧了,甚至可以說是相當礙眼。
他一個人站在那裏,頗為有些尷尬,但是不說話的話,就感覺有些丟人,隻能試探性的靠近李愛國與何晴兩人。
但是也不敢離得太近,他怕眼前的兩人再往後退一步,那樣的話他就會更丟人了。
幸好這個時候教官趙前進給他解了圍,讓他鬆了口氣。
“現在我們開始練習槍法,看到前麵山坡上的靶子沒有,那就是我們的敵人,屬於帝國主義,現在我們要用三三製戰術向他們發起衝鋒,”
趙前進指著幾公裏處的一群稻草人,對著一群男男女女的大學生說道。
本來按照李愛國的年齡,應該先進行一段時間的體能訓練,以及槍械練習,
比如正步走,站軍姿之類的,之後才會學習戰術配合。
但是也不可能因為他一個人而改變整個學校的訓練進程,因此他第1次軍訓就開始了戰術訓練。
三三製戰術起源於抗日戰爭,成熟於解放戰爭,由林帥所創立在抗美援朝當中大放異彩。
所謂一點兩麵三三製,四快一慢為實戰,
所謂三三製製就是以班為單位,9個人分成三個作戰小組,每個小組三人。
各小組分工明確,相互支援,突擊衝鋒時,兩個小組負責火力掩護,一個小組負責快速突進。
三三製的陣型是三角形,前三角形後三角形,兩個倒三角形,一個正三角形,最後組成一個戰鬥小隊。
三個戰鬥小隊組成一個戰鬥集群,負責快速推進的,通常是下角位置的戰鬥小組。
但是要完成這樣的配合,需要戰士們非常嚴格的訓練,所以三三製訓練也是部隊訓練的大綱。
並且組與組之間的間隔相距一般為20~40米,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概在7米。
這樣做的好處是隻需要幾十個人就能覆蓋住上千米的防線,而且敵人的重火力也無法直接進行殲滅。
間隔7米是為了防止手榴彈,間隔20~40米是為了防止迫擊炮之類的重武器。
這樣的配合可以把戰場上的傷亡率降到最低,畢竟一般來說105炮彈的殺傷半徑也就是二三十米。
因此三個人配合的天衣無縫,經常能打出1+1u003d5的戰果,看起來人山人海,實際上隻有二十七個人,可謂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戰術之一。
所以從此江湖上經常流傳著關於最強軍隊的傳說,就是現在60年代的軍隊。
綠軍裝,紅領章,最強一代單兵王。
黃膠鞋,紮褲腿,我是戰神請記準。
三三製戰術在這個時代也是耳熟能詳,大多數人都經過訓練,即使沒有訓練過,也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