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如何?不知道;做過什麼?不知道;結局如何?仍然一無所知。
沒有記載,就隻能靠推測。王羽認為,王匡的下場,應該很淒涼。
原因很簡單,盟軍解散的時候,河內太守已經換成了張楊。從結果反推,再結合目前的局勢,很容易做出推論,這一仗,河內軍慘敗,王匡麾下兵馬損失殆盡,連官都丟了。
當然,這些都是發生在沒有王羽的曆史上,既然他來了,就不會允許悲劇重演。
“比起白手起家來,還是有個班底更好啊。”王羽轉頭回望。
三國群雄中,真正意義上白手起家的豪傑,幾乎一例都沒有。就算是公認的草根劉皇叔,也有張飛這個好兄弟散盡家財,幫他組建了第一支部隊,進而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嶄露頭角。
得了前身的記憶後,王羽心知,自己的便宜老爹,也不是純粹的醬油黨。
王家在泰山郡堪稱一方豪強。黃巾亂起前,王匡還曾在何進的大將軍府任職。其後亂起,受何進之命,王匡回鄉招募鄉勇,鎮壓起義,經曆堪稱不凡。尤其讓王匡引以為傲的,是他在十常侍之亂中,與袁紹並肩作戰,手刃了中常侍高望。
總而言之,王匡稱得上是位名士,手下還有一定的勢力,所以他被董卓列入了籠絡的名單,任命為河內太守。
當然,董卓的籠絡相當失敗。王匡之所以成為盟軍的先鋒,並非單純因為地理因素,事實上,他是一個相當堅定的保皇黨,堅定的程度,讓王羽都有些難以置信。
早在聯盟成立之前,王匡就開始積極準備,並且四處串聯了。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為了籌集軍糧,供聯軍用度,王匡到任河內後,就打起了郡內官紳的主意。他廣遣密探,查探官員和豪強們的過失把柄,發現一個,就抓一個,然後向對方討要錢糧。
說白了,就是綁票勒索。
更奇葩的是,得罪了豪強後,他竟然又不管不顧的跑去拉攏對方,也不知他到底是如何威逼利誘的,竟然讓他拉出一支豪強私兵組成的兵馬來。適才對王羽冷嘲熱諷的軍卒,正是出自這支部隊。
對此,王羽十分無語。
天知道自家這位老爹是怎麼想的,這樣的友軍,除了虛張聲勢,還有什麼用?能不能虛張聲勢恐怕都有疑問。由於害怕被勒索,很多河內的大戶都跑了,去哪兒的都有,董卓沒聾也沒瞎,他會一點問題都察覺不到嗎?
這支友軍,與其說是助力,還不如說是定時炸彈呢。
不管怎麼樣,王羽的目的既然是稱雄問鼎,他就必須得保住家底,不能讓衝動的老爹稀裏糊塗的全給糟蹋了。
想力挽狂瀾,關鍵就在於指揮權!就算拿不到全部,能掌握一部分精銳也行。
掌握全軍就可以統籌指揮,發揮自己軍略特長;掌控部分也可以奇兵突襲,設置埋伏,總之,隻要拿到指揮權,就有死中求活的機會。
如果因為前身的無能,實在做不到……王羽傲然一笑,嘿,指揮不了別人,還不能指揮自己麼?
一人之力,在數萬人的大戰中力挽狂瀾,這種事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
不過,王牌特工,本就是要創造奇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