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倦又與姑姑說了些在山上的趣事,埋汰了整天酗酒的師父,介紹了那個在江湖上聲名狼藉的師兄,最後自然少不了誇一誇聰明機靈的師弟,好的與壞的都不忌諱的講了出來,奶奶年紀大了徐倦對他有所顧忌,而對這凶悍的姑姑他則沒有半點擔心,徐姬知道他在山上過的還不錯就放心了。
時過正午,徐倦在姑姑的院子裏吃過飯,換了身便服,便出了宮,今天他還有很重要的事要做,去找杜夫子。
杜老夫子自然是在白鹿書院中的,徐倦因為以前去過,也就沒讓人陪。白鹿書院在長安城的南城郊外,周圍什麼集市都沒有,隻有一片片的農田,而書院學生的課外時間就是去田裏幫著百姓做農活,這個傳統是當年才遷徙到這蠻荒之地上留下的,第一任院長的原意是要這些以後入朝為官的學子們知道百姓辛辛苦苦種出糧食是多麼不容易,讓他們在以後的日子裏不要忘了他們當官的本意是為百姓謀生路。
自從有了這傳統之後,蜀國的官場上還真的沒出過什麼罪大惡極的貪官,兩袖清風的清官諫臣倒是不少,或許在學生時代埋下的種子真的讓他們在無數的誘惑之中動了惻隱之心。
見了效果,這傳統自然就保留了下來,而現任院長杜老夫子更是極力推崇,常常自己下田幹活,以身作則。徐扛鼎治理地蜀國有這份河清海晏的景象自然少不了他的功勞。
這些都是姑姑透露給自己的情報,杜老夫子性格古怪,有時連徐扛鼎去求見都能吃個閉門羹,徐姬自然要給他出出主意。
杜老夫子的原名叫杜道,別號幼風先生,本名現在自然是沒人敢叫了,這別號也不是他自己取得,是被別人硬加的。那時杜老夫子才當上這白鹿書院的院長,有個溜須拍馬的小人為了取悅他,自己編了段夫子小時候的故事,說他年幼時便博古通今,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記憶力超群,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在家鄉遠近聞名,不少年級大的儒生都去找他討論學問,幼時就有大家之風,那個小人就擅做主張取了個“幼風先生”的別號。但杜老夫子知道後大發脾氣,絲毫不顧風範的罵道:
“放他娘的狗屁,我杜道二十歲之前都是個殺豬的,鬥大個字不識一個,不需要他往我臉上貼金。”
杜老夫子絲毫不避諱自己往事,自己揭自己的短,這句話自然是狠狠的打了那個小人的臉,不過也讓許多投機取巧的人遠離了這個硬骨頭,他的古怪脾氣沒人摸得透。
徐倦想到這笑了笑,這老頭子有點意思的啊,殺豬出身的聖人?怪不得姑姑對她這個師父一口一個老頭子。
本名不敢喊,那幼風先生的別號又是假的,所以大部分的人見到他都是叫一聲“杜老夫子”或者“杜院長”,雖然見到他的機會很少,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院裏。
若是僅僅這樣,這天下人還是不服他的“聖人”稱號的,真正讓人尊敬他畏懼他的是他的七個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