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難的一行百餘人,沿著山路隻往上走,行了兩天。
一路上哭喊聲不斷,皆是家散人離的光景,有僥幸逃過的,有親人皆喪的。
方時一人哭,出聲就成一起訴難。天災之禍,人力顯得分外渺小。
懷遠近來閉上眼,就想起妹子雲英,她傅似粉藕,臉似個團子,紮著小辮。年紀雖小,心地卻純良。自己有時打獵下套捕的雀鳥,妹子會偷偷的放了,給她一窩雛兔子,她亦會眯起眼,笑的開懷。念著念著,不覺就流下淚來,隻盼妹子來生投在大戶人家,平安一生。
這日,眾人圍在方山一處坳口中,搭灶生活造飯,商量去處。
有人要去投親,有人要去報官求庇護,有人要在山中紮寨,待洪水退去再返鄉,眾說紛紜,隻有幾位長者沉默不語。
趙化意要投荊州親眷,心中不定,去問劉長者之意。
劉老看眾人一圈,解下煙袋才發話:“且不知眾位何意?以我之見,返鄉是不能成。隻能去投官府親眷,但現在山路不穩,大家若是分散,如有危難,不好照應。正值天災肆虐,大家還是要共聚一心,才能度過難關。”
趙化也點頭稱是,又問道:“要不咱們一致去投官府報災情,讓國主開倉解難如何?”
劉老皺眉搖頭,麵色為難道:“投官府去,咱們鄉屬荊襄九郡之中,現在荊州又裂分二國,若去投官,定會招推阻,咱們糧草稀缺,要是拖上個把月,隻怕全要餓死,不妥,不妥。”
懷遠跟著父親在其中聽的好處,暗中慚愧,想自己每日隻曉得玩耍打獵,大事臨頭,連一點主見也沒有,心中羞臊,當下即定決心,往後一定要遇事冷靜,長遠思考。
投城之法不妥,眾人竊竊私語。懷遠父親思得這般,清咳一聲,拉回眾人思緒,和聲道:“荊州去不得,不如去投豫州,素聞安越國主公正愛民,定會開倉解危。”
同村長者張公素認為不妥:“咱們雖不投荊州,但畫地所屬還是荊襄之源,豫州豈肯收?”
懷遠父親道:“且看水患之勢,應禍及淮濱,此去投難不止咱這一行。若往北走,山勢高聳,災害輕微,還有奔難的,到時與他人結伴而行,一起投豫州,人勢重大,豫州定會解危。”
眾人聽言,思索半日,隻得如此,紛紛點頭稱善。
當即打起精神,歸劃線路,收拾好行李準備起行。
懷遠暗自高興,覺得父親大義,考慮的周全。
剛與母親收拾包裹,隻聽得山穀上空,連發幾道巨響,震耳欲聾,腳下大地亦為之顫動。一時間,流民驚慌失措,六神無主,耳聽得四麵呼叫聲嘈雜,大家亂成一團。
忽然聽得有人大喊“山崩了,泥石洪漿,大家,快上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