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淒慘的郭圖等人,劉和就是大歡喜了。
兩天的時間,幽州軍連續設伏,不但擊潰了冀州的大軍,還拔出了邯鄲城這一進軍鄴城的釘子。
而且幽州軍幾戰的損失都不大,完全可以繼續向南,直逼冀州州治鄴城。
劉和率眾將來到邯鄲城,分散出去的幾支隊伍重新聚攏。
每支隊伍均俘虜了不少的冀州軍,重新聚集起來,竟有一萬多人。
這一萬多人大多數是袁紹臨時拚湊的隊伍,都是各地的百姓。
郭嘉認為這些兵卒,留之無用,還浪費軍糧,不如發放些路費,讓他們返回故鄉。
這些兵卒受到恩惠,回去宣傳一番,也能增加劉和的名聲。
劉和認為有理,便命人給所有降卒發放些路費,並給予些必備的口糧,放他們回去。
命令下了不多久,張遼急匆匆來報:
“太尉大人,降卒放回去沒什麼,但遼捉的一小將,萬萬不能放回去!”
張遼跟龐德的命運相似,是劉和從呂布手中拐來的將領,張遼一直念及跟呂布的兄弟情誼,不願認劉和為主,還想著有朝一日返回呂布身邊,故張遼稱呼劉和為太尉大人,而不願喊主公。
劉和詢問為何,張遼說道:
“那小將帶五百兵卒給朱靈斷後,死戰不退,步戰之下竟連斬六七名騎兵。就是遼親自出手,也是用了十餘招才製服那小將。遼覺得這年輕將領是個忠義人才,故請太尉大人不要輕易放過人才。”
能死戰斷後,還能步戰連斬六七名騎兵,還能在張遼手下撐十餘回合,這樣的將領可不是庸才。
“奧?還有如此小將,文遠,將那小將帶來!”
張遼領命出門,不多時便帶了個五花大綁的小將進來。
那小將濃眉大眼,雖是滿臉血汙,但毫無屈服的意思,一副要殺要剮隨便你的樣子。
劉和開口問道:
“汝乃何人,姓氏名誰,來自何處?”
那小將一扭頭,完全不搭理劉和。
張遼也尷尬的說道:
“這小將嘴硬的很,遼詢問半天,此人從不回答,連遼喂得水他都不喝。不過遼從其他俘虜口中得知,此人叫牽招,是幾年前投奔袁紹的將領,平時便硬氣的很,不過為人正直不阿,不被袁紹部下們所喜,故一直是個不得誌的將領。”
劉和笑了,這叫牽招的小將很硬氣啊。
牽招這名字好像在哪裏聽過,但劉和一時沒想起來在哪裏聽的了。
劉和不信邪,繼續問道:
“吾是有事情對不起你?汝跟幽州有仇?還是吾做過什麼傷天害理、人神共憤的事情了?”
牽招轉過頭看向劉和,嘴角動了動,最終忍住,還是沒有說話。
這牽招有意思,好像對幽州有很深的芥蒂。
劉和苦思冥想牽招的名字,並脫口說了出來:
“牽招,牽招,好似在哪裏聽過。”
這時,史路與田豐進入營帳,來彙報遣散俘虜的事情。
聽到劉和念叨牽招,史路一愣,脫口而出:
“吾師弟來了?”
聽到史路說師弟,劉和一下子想起來了。
當初史路來投,說是有同門師弟名曰牽招,是個大才,可惜牽招不願跟史路一起投靠劉和,轉頭去投靠冀州了袁紹了。
牽招見史路到來,狠狠啐了口痰,扭頭不再看史路。
原來,當初史路與牽招乃是同門師兄弟,二人的老師樂隱在京城被董卓所害,二人與眾師兄弟扶樂隱靈柩回到故鄉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