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皇甫嵩說得輕鬆,胸有成竹,不過曹操還是決定謹慎一下,穩一手,和皇甫嵩商議過後,又從後方調了五萬大軍上來,湊了十五萬大軍,隔著印度河,繼續與巴拉爾的大軍對峙。
曹操當初帶著自己的十萬大軍,以及劉備支援的十萬大軍,一共二十萬大軍,翻過蔥嶺,搶占了北貴的北部山區。
之後,陸陸續續的,又從西域雍州招募了五萬的士兵,進駐北部山區。
這樣,北部山區裏一共有二十五萬大軍,調遣十五萬大軍出北部山區作戰之後,還能留十萬大軍控製北部山區,倒是不擔心北部山區的安全,畢竟,北部山區裏的貴霜人,差不多都被殺光了,隻剩一些偏僻的山溝溝裏,可能還殘留著一些,沒被找出來。
十萬大軍擴充到十五萬大軍,曹操心裏的安全感總算是又多了一點了。
皇甫嵩盡管不在乎自己手上的是十萬還是十五萬大軍,畢竟,對陣百萬大軍,是十萬還是十五萬,其實差別不大。
不過,看在補充上來的也都是精銳的騎兵,皇甫嵩也就不說什麼了,兵多點,也不是壞事。
反正,指揮十萬還是十五萬的大軍,對皇甫嵩來說,沒什麼差別,都是簡單難度的。
而巴拉爾呢,還在苦苦等著南貴的五十萬大軍過來會合。
至於南貴的五十萬大軍,走了數月,眼看著就要走到了,但是在離前線還有三百餘裏的地方停了下來,原地駐紮,不走了。
消息傳到巴拉爾的手裏,把巴拉爾氣得七竅生煙,卻又無可奈何,隻能給貴霜的皇帝韋蘇提婆上奏,希望皇帝出麵,盡快解決這事。
貴霜皇帝韋蘇提婆緊急派了特使去勞軍,順便問一下,南貴大軍為什麼停下不走了。
南貴大軍很快就給了回複,說是大軍的糧食吃完了,沒有了,所以走不動了,希望皇帝趕緊運送糧食過來,要不然,士兵沒得吃了,恐怕就要兵變了。
這理由很充分,不管是韋蘇提婆,還是巴拉爾,都沒法反駁。
南貴五十萬大軍,一路從南貴走到北貴,消耗的都是自帶的糧食,走了一路了,自帶的糧食再多,也是會消耗完的,這是很合情合理的事。
南貴大軍這次是來幫北貴打仗的,糧食消耗需要由北貴提供,這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
韋蘇提婆呢,盡管心裏不樂意,從來都是北貴朝南貴要糧食,什麼時候輪到南貴朝北貴要糧食了啊,這不是倒反天罡嘛。
但是,形勢如此,韋蘇提婆隻能同意了,畢竟南貴大軍的要求合情合理,要是不給糧食的話,搞不好南貴大軍真的就掉頭回去了,那貴霜皇帝的麵子,往哪擱啊。
隻是,嘴上說同意了,真要籌措供五十萬大軍消耗的糧食,哪是三兩天就能做完的事啊,短時間內,根本籌措不齊啊。
畢竟,北貴的糧食儲備也不多了啊。
北貴自己也出產糧食,但是北貴出產的糧食,還不夠自己消耗的,每年都得靠南貴上繳糧食,才能實現供需的平衡。
北貴每年的糧食消耗,一半來自於自己出產的糧食,一半來自於南貴的上繳,才算是補足了糧食的缺口。
問題是,去年秋季,南貴的先天高手,梵教的大主教,班加爾大師,遇刺身亡。
以此為理由,南貴和北貴大吵了一架,理由是,班加爾大師是北貴皇帝派人刺殺的,所以,去年的秋糧就沒給北貴上繳。
而貴霜皇帝為了平息南貴的怒火,也為了讓南貴的大軍北上增援,就答應了南貴一係列的不平等條約,其中就包括,不再要求南貴補足去年的秋糧,並且,包括今年在內的三年裏,都不再要求南貴上繳糧食。
這樣一來,北貴負擔自己大軍的糧食消耗,勉強還能應付的,因為,北貴山區丟了,那裏的糧食消耗以前基本都要靠北貴負擔的,現在,不用負擔了,糧食的消耗自然也就減少了。
但是,現在又要負擔南貴的五十萬大軍的糧食消耗,北貴就頭疼了。
頭疼也沒辦法,頭疼也得解決,韋蘇提婆想盡各種辦法,籌措了一批糧食,送到南貴大軍之中,催促南貴大軍盡快前進,趕赴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