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修的長城
照片是天鎮縣西北部羅文皂和太平堡一帶的明朝土築長城。天鎮在春秋戰國時期,為趙國北邊,與東胡毗鄰,又為代郡延陵地,所以,武靈王在這裏修築長城勢在必行。現存在天鎮北部長城,大部分為明代所修築,在二郎山主峰,長城的坡度達40度——60度之間,地形險要,氣勢壯觀,若登高遠眺,居高臨下,把南端的天鎮盆地和北側的新平川盡收眼底,長城猶如一條蜿蜒的巨龍,跨越大川南北。這裏的長城保存比較完好。看照片,身後長城南側地上是農民正在收圓蔥。過去跟他們聊一聊。
照片兩張,是我在和一位姓郭的農民老弟在聊這段長城。一位農民老弟今年60歲。當他知道我們老兩口兒是自駕遊長城時,顯得很興奮。他向我提出一個問題:
“你看到這段長城跟你們走過的長城有什麼不同嗎?”
這段長城跟我們走過的長城確實有些不同:長城外側離大約每隔50米就有一個敵樓,我們以前看到的長城就沒有這個設施。另外這段長城的方向好像不太對。
這位郭老弟高興的說:“你的回答很正確呀!”
他接著說:“中國的長城是舉世無雙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它氣勢磅礴,雄視古今,堪稱中華瑰寶、世界奇觀。長城早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1987年,當之無愧地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又經全球5000萬人“海選”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成為世界人民了解和認識中國的一張亮麗的名片。長城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表現了民族的偉大創造力,更體現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眾誌成城、無堅不摧的民族凝聚力。”
哎呀,這位農民老弟的宏論真是讓我刮目相看呐。我不由自主的說:“您知道的這麼多呀!敬佩!”
旁邊兒的一位女士笑著說:“我們老郭是縣文化館剛退休的,他很喜歡長城。”顯然這位就是老郭的老伴兒。他們是從縣城來幫著孩子搞秋收的。
啊,怪不得對長城這麼有研究啊,我和老郭又重新握了一次手。
老郭說:“咱們看到的這段長城,是山西大同天鎮縣境內的李二口長城,更重要的是,這裏有一段全國絕無僅有的“錯長城”。李二口“錯長城”素以奇、偉、雄、絕而聞名遐邇。”
我好奇的問:“您說的錯長城,是什麼意思呢?”
老郭告訴我,關於李二口“錯長城”,當地老百姓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說——當年長城修築到此處,一名監督施工的將官因口渴,到村民家討喝了一碗水,就這麼一點功夫,士兵和民工就誤築成這樣一段方向錯誤的長城。
“修錯”的長城在全國長城“家譜”中絕無僅有。因此,李二口這段“錯”長城歪打正著地成了今日大同市“長城奇八景”之一。雖然民間傳說十分有趣,但實際上,“修錯”的長城折射的是明代軍事防禦政策的部分調整。
據史籍記載,嘉靖二十五年,宣、大並築長城,擬於兩府交界地西陽和相接。不料,修築好的大同長城出李二口向西直走張仲口,結果與宣州長城南北相差三十裏,根本無法對接,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明世宗聞訊大怒,令巡撫都禦史孫錦查辦。
孫錦聽取彙報、查看實地後認為,大同所修長城走向不對,不僅無法對接宣州長城,更嚴重的是丟棄了西陽河一帶“數千家生畜,數千頃膏腴之地”,故必須嚴辦責任人。
眼看大禍臨頭,大同鎮總兵周尚文卻一點不慌,言之鑿鑿地辯稱原定長城線路山高地險,若遇戰事,應援不便,所以在施工現場根據實際狀況臨時改變了線路。
各有各理,固執己見。於是,層層上報,最終由宣大總督翁萬達提出了一個“地循宣府,兵便大同”的兩得之法:即大同鎮重新改線,長城由李二口向北跨二郎山而向東與宣府長城相連接。若開戰端,則宣府負責馳援,如此則“地不可棄,兵必有援”。
翁大總督不愧站位更高,格局更大。他深感大同鎮邊防羸弱,亟須加強,這是根本大局。當下與其糾纏於責任在誰,不如奏請朝廷重新規劃線路,讓長城從李二口轉折,翻山越嶺後橫跨西洋河,既可拱衛天鎮側翼,又能加強宣府西麵的防護。